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极速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镜中谎后续+完结

镜中谎后续+完结

悦剑晨 著

其他类型连载

形。小区诊所的消毒水气味突然在记忆里漫开,她想起上周帮张婶陪诊时看见的输液室——白墙上贴着“节约用水”的褪色标语,某个病人家属正在用手机拍摄吊瓶,背景音里混着婴儿的啼哭和监护仪的滴答声。指尖在图库翻找,选中那张偷来的输液照片,备注是“2024年11月上海瑞金医院”。她打开变声器APP,将录音语速调至1.2倍,尾音拖出0.5秒的颤音:“程哥,我发烧了,在社区医院挂水呢……”甜美的声线在狭小空间里回荡,与她真实的嗓音形成诡异的和声,像极了十年前电子厂车间里,机器运转声与女工们的闲聊在隔音棉里的闷响。那时她总把工资条藏在枕头下,生怕小浩看见学费栏的空白。发送完毕,她听见小雨在厨房掀开泡面桶的声音。冰箱压缩机突然发出轰鸣,冷藏室里只剩半颗白...

主角:苏莹莹林小羽   更新:2025-04-28 16:23: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苏莹莹林小羽的其他类型小说《镜中谎后续+完结》,由网络作家“悦剑晨”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形。小区诊所的消毒水气味突然在记忆里漫开,她想起上周帮张婶陪诊时看见的输液室——白墙上贴着“节约用水”的褪色标语,某个病人家属正在用手机拍摄吊瓶,背景音里混着婴儿的啼哭和监护仪的滴答声。指尖在图库翻找,选中那张偷来的输液照片,备注是“2024年11月上海瑞金医院”。她打开变声器APP,将录音语速调至1.2倍,尾音拖出0.5秒的颤音:“程哥,我发烧了,在社区医院挂水呢……”甜美的声线在狭小空间里回荡,与她真实的嗓音形成诡异的和声,像极了十年前电子厂车间里,机器运转声与女工们的闲聊在隔音棉里的闷响。那时她总把工资条藏在枕头下,生怕小浩看见学费栏的空白。发送完毕,她听见小雨在厨房掀开泡面桶的声音。冰箱压缩机突然发出轰鸣,冷藏室里只剩半颗白...

《镜中谎后续+完结》精彩片段

形。

小区诊所的消毒水气味突然在记忆里漫开,她想起上周帮张婶陪诊时看见的输液室——白墙上贴着“节约用水”的褪色标语,某个病人家属正在用手机拍摄吊瓶,背景音里混着婴儿的啼哭和监护仪的滴答声。

指尖在图库翻找,选中那张偷来的输液照片,备注是“2024年11月上海瑞金医院”。

她打开变声器APP,将录音语速调至1.2倍,尾音拖出0.5秒的颤音:“程哥,我发烧了,在社区医院挂水呢……”甜美的声线在狭小空间里回荡,与她真实的嗓音形成诡异的和声,像极了十年前电子厂车间里,机器运转声与女工们的闲聊在隔音棉里的闷响。

那时她总把工资条藏在枕头下,生怕小浩看见学费栏的空白。

发送完毕,她听见小雨在厨房掀开泡面桶的声音。

冰箱压缩机突然发出轰鸣,冷藏室里只剩半颗白菜和三根蔫黄瓜,而程远刚刚转来的1500元“营养费”,早已在备忘录里被拆分成:小雨校服费450元,小浩教辅资料300元,母亲养老院欠费补缴800元——还差150元,她得明天去早餐店多兼两小时工,帮老板搓洗煎锅上的油垢,直到手指被烫出红泡。

镜子挂在衣柜门后,映出她枯黄的卷发下深深的颈纹。

修图时她总要在这里叠加三次磨皮,但此刻在补光灯的冷眼下,那些被岁月刻下的纹路清晰如壑。

38岁,这个在相亲市场被归为“高龄离异带孩”的标签,正在她脸上凿出越来越深的裂痕。

她摸了摸锁骨下方的烫伤疤——那是2016年在快餐店打工时,被滚烫的关东煮锅溅到的印记,当时小浩刚上初中,闹着要买新书包,她咬咬牙买了个打折的双肩包,自己却在深夜用牙膏涂抹伤口。

手机再次震动,程远发来一张照片:青瓷茶盏里浮着两朵白菊,背景是他办公室的水墨屏风。

“等你病好了,我带你去梅家坞采茶。”

他的文字带着国企高管特有的克制温柔,每个标点都像精心摆放的棋子。

苏莹莹盯着茶盏里舒展的花瓣,突然想起2005年冬天,18岁的自己在城中村诊所尖叫着生下小浩,护士扔给她的那杯凉白开,水面上漂着一片灰尘。

那时她不知道
,未来的自己会在无数个这样的深夜,用谎言熬煮生活的苦茶。

第二章:谎言的积木游戏程远的母亲第一次添加“陈悦莹”微信,是在端午节后的第二天。

苏莹莹看着好友申请备注“小远妈妈”,指尖在屏幕上停顿了三分钟。

她想起程远曾说过,父亲是退休教师,母亲是医院护士长,对儿媳的要求“至少得会煲汤”。

那些藏在厨房的温馨场景,是她从未拥有过的童年——父亲在她15岁时死于车祸,母亲后来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连她都认不出。

“阿姨好呀!”

她用变声器调成温婉的少妇音,发送了一张提前准备的“煲汤照”——网红博主在北欧风厨房里炖煮花胶鸡汤,背景虚化的料理台上摆着程远母亲最爱的景德镇青瓷碗。

其实这张照片拍摄于小区门口的炖汤店,她花50元请老板允许她借用场地半小时,临走时还偷偷带走了店里的菜单,只为让照片里的调料瓶看起来更真实。

程母的回复带着长辈特有的热忱:“悦莹啊,小远说你是设计师,阿姨不懂你们年轻人的工作,但听说你加班到凌晨,要注意身体呀。”

苏莹莹盯着对话框,突然想起自己母亲在养老院连她都认不出,却本能地回复:“阿姨放心,我每天都会给小远准备枸杞菊花茶,他胃不好,我还学了山药莲子粥呢。”

这些话像一把双刃剑,既温暖了程母,也刺痛了她自己——她甚至不知道山药莲子粥的正确熬法,只能在百度上搜索“养胃食谱”。

她打开拼多多,下单了印着“福如东海”的保温杯,收货地址填成程家老宅。

三天后,程远发来消息:“我妈说你送的杯子她每天都用,连晨练都带着。”

苏莹莹摸着自己用了五年的搪瓷杯,突然觉得喉咙发紧——那个印着卡通图案的杯子,还是小浩幼儿园毕业时的赠品,杯沿已有了缺口,却舍不得换掉。

每周日晚上七点,苏莹莹会准时给程父程母打电话。

她提前在百度文库下载了“长辈沟通话术”,将“叔叔阿姨”换成“爸爸、妈妈”,用变声器模仿江浙普通话,说起程远小时候的趣事——当然,那些“小远九岁拿奥数奖高中代表学校出国”的故事,都是程远醉酒后透露的。

有次
子粥’里放了薏米开始——薏米性寒,胃不好的人不能多吃,我妈作为护士长,怎么会不知道。”

苏莹莹捏着围巾,毛线勾住了她的指甲——那是最普通的腈纶线,却带着阳光晾晒后的温暖。

她想起程母曾在电话里教她织毛衣:“起针要松,不然穿着勒脖子。”

当时她正对着网红的“设计师穿搭”修图,根本没听进去,现在才知道,老人是想把这份温暖亲手送给她。

在养老院接母亲回家的那天,程母也来了。

两位老人在走廊相遇,苏莹莹的母亲突然抓住程母的手:“妹子,你家闺女什么时候来看你?”

程母愣了一下,笑着说:“她忙完项目就来,还给您带了桂花糖呢。”

苏莹莹看着这一幕,突然发现谎言织就的网,早已将两个家庭的老人缠绕,而此刻的善意谎言,竟比真相更温暖。

程母的手背上有块烫伤疤,和她的位置一模一样,像是命运的印记。

“阿姨,对不起……”她低头看着程母的手,比自己的更粗糙,布满老年斑,“我不该骗您和叔叔,让你们在朋友面前丢脸。”

程母轻轻拍她的手背:“傻孩子,我和你叔叔啊,早从你寄的第一盒枸杞就知道了——那是超市散装称的,连个品牌都没有。”

老人的眼里泛起泪光,“但我们想,能让小远每天笑的姑娘,总不会太坏。

他离婚后,整整一年没见过他真正的笑,直到遇见了你。”

学区房签约那天,程父带来了自己写的书法:“苔花如米小”。

他说这是程远最喜欢的诗句,其实苏莹莹早就知道——因为她曾在“陈悦莹”的朋友圈里,用这句话配过网红的插花图,却从未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此刻看着老人苍劲的笔墨,她第一次读懂了诗句里的力量: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有绽放的权利,哪怕是在阴暗的角落里,也能开出自己的花。

离开养老院时,苏莹莹的母亲突然指着程远喊:“女婿,开车慢些。”

所有人都愣住了,程远却笑着应下:“好的妈,我们下周再来看您。”

苏莹莹看着他搀着母亲的背影,突然明白,有些谎言会伤人,有些谎言却能缝补破碎的生活——前提是,缝补的针脚里藏着真心。

程远的西装外套上沾着母亲的白发,就像
备注清一色写着:“我是程远的朋友,想聊聊陈悦莹你认识一个叫程远的人吗”。

她颤抖着点开程远的对话框,迎接她的是一个1.2G的压缩包,里面是她的户籍信息、离婚协议(其实是未签字的分居协议)、孩子的出生证明,还有三年来每笔转账的去向标注——连给母亲买降压药的38元零钱都记得清清楚楚。

最上面的户籍页扫描件上,出生日期“1987年1月12日”像道新鲜的伤口,撕开了所有伪装。

“苏莹莹,38岁,未婚生育,长子李浩2005年1月5日出生,长女李雨2011年4月12日出生,母亲苏玉芳,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现住‘夕阳红养老院’,欠费127天。”

程远的消息逐条弹出,像法庭上的证据罗列。

苏莹莹的世界天旋地转,她以为最安全的“孤儿”谎言,早在程远第一次看见她给“母亲”买药时就已败露——那天她拍了张药盒照片发朋友圈,却没注意到背景里养老院的探视记录单,上面清晰写着“探视人:苏莹莹”。

程远的调查资料里,新增了两页扫描件:程母的转账记录,程父的书法班聊天截图——老人们向朋友炫耀“儿媳”的每一句话,都像耳光般抽打在苏莹莹脸上。

最致命的是,程远标注了她寄给父母的“德国护膝”物流信息,收件地址赫然是她自己的廉租房。

那些她以为天衣无缝的谎言,在程远的调查下,就像破了洞的渔网,什么都兜不住。

视频通话里,程远的声音第一次带着颤抖:“我妈昨天把你送的护膝剪开了,里面塞的是劣质海绵。

她打电话问我,是不是你被人骗了。”

苏莹莹看着屏幕,看见程母在背景里抹眼泪,老人胸前戴着的,正是她送的“银镯子”——其实是20元的合金饰品,程母却当成了“未来儿媳的心意”,每天都戴在手上。

“对不起……”她第一次在程家人面前露出真实嗓音,沙哑得像生锈的弹簧,“阿姨,我不是有意骗您的,我……”程母的惊呼声传来:“悦莹,你的声音怎么变了?

是不是生病了?”

苏莹莹看着老人担忧的眼神,突然想起自己母亲在养老院,也是这样用浑浊的眼睛望着她,却喊不出“莹莹”
上的妊娠纹——那是18岁生育留下的紫色勋章,突然笑了。

打开变声器,她将音色调成最擅长的“委屈哽咽”模式:“程哥,那是我整容前的照片……我从小被收养,16岁时养父他……”声音在“他”字处卡住,这是她第一次在谎言里加入真实的创伤——16岁那年,她确实被邻居叔叔骗到仓库,只是没敢告诉任何人,连母亲都不知道。

这个从未愈合的伤口,此刻成了她最后的救命稻草。

附上从百度下载的“整容前后对比图”,她连夜联系修图师制作“恢复过程”相册:2014年3月的“术后第一天”,肿胀的脸裹着纱布,配文“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2014年7月的“拆线日”,半张脸还贴着胶带,却对着镜头比耶;最后是2015年的“重生时刻”,也就是她从电子厂辞职摆地摊的那年。

这些伪造的记忆,比真实的人生更光鲜亮丽,却也更易碎。

程远的态度软化得让她心惊。

他发来长篇安慰,说“爱的是灵魂不是皮囊”,甚至寄来La Prairie的精华液,快递单上的收件人写着“陈悦莹女士”。

当指尖划过精美的礼盒,苏莹莹突然分不清镜中人是谁——是每天凌晨修图的苏莹莹,还是相册里永远25岁的陈悦莹?

直到有天凌晨,小浩起夜时看见她对着屏幕抹泪,轻声说:“妈妈,你不化妆也好看。”

孩子的话像把生锈的刀,在她心里划出一道不深却永远渗血的伤口。

她知道,小浩早就发现了她的秘密,却一直假装不知道,就像她假装不知道孩子偷偷去工地搬砖。

她开始在深夜浏览程远的朋友圈:国企年会照片里,他穿着笔挺的西装举杯,领带夹是她送的“陈悦莹设计款”(其实是拼多多38元包邮);女儿的钢琴独奏会,他站在后台比心,配文“爸爸的小公主”。

这些照片下的点赞者,都是他口中“戴面具跳舞”的同事。

原来,他们都在扮演别人期待的角色,只是她的舞台在手机屏幕,而他的舞台在国企会议室,那些精致的面具下,藏着同样孤独的灵魂。

第四章:真相的暴雨11月的雨夜,苏莹莹正在给小雨讲解现在完成时,手机突然被十几条好友申请轰炸。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