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极速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精品篇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

精品篇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

林澈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是作者大大“林澈”近日来异常火爆的一部高分佳作,故事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林澈朱元璋。小说精彩内容概述:穿越到大明洪武,成为一名参加殿试的贡生。深知洪武朝当官不易的他,一心重返前世。奈何系统要求,只有被朱元璋处死,才能回到现代。于是乎。殿试策论上,林澈洋洋洒洒写下《科举取仕,误国误民疏》,一心求死!老朱震怒,将林澈打入诏狱,秋后问斩。本以为要吃些苦头的林澈,诏狱结识一位勋贵二代。没事给他讲讲课,不但没受罪,反而十分享受。“林先生,何为‘资本论’?”“林先生,‘官绅......

主角:林澈朱元璋   更新:2024-02-11 12:20: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林澈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精品篇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由网络作家“林澈”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是作者大大“林澈”近日来异常火爆的一部高分佳作,故事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林澈朱元璋。小说精彩内容概述:穿越到大明洪武,成为一名参加殿试的贡生。深知洪武朝当官不易的他,一心重返前世。奈何系统要求,只有被朱元璋处死,才能回到现代。于是乎。殿试策论上,林澈洋洋洒洒写下《科举取仕,误国误民疏》,一心求死!老朱震怒,将林澈打入诏狱,秋后问斩。本以为要吃些苦头的林澈,诏狱结识一位勋贵二代。没事给他讲讲课,不但没受罪,反而十分享受。“林先生,何为‘资本论’?”“林先生,‘官绅......

《精品篇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精彩片段


隔壁监室。

林澈喝着小酒,就见朱樉拎着裤子走了回来。

“让先生见笑了!”

“昨晚闹肚子,就一直没好,久等了!”

朱樉在林澈对面坐好,见对面酒盏没酒,赶紧满上。

“先生,您继续!”

林澈微微摇头,半途思路被打断,再续上得想一想才行。

林澈夹了一口菜,放进嘴里,顺便整理了一下思绪。

“咱讲到哪了?”

“先生讲到庸医害人!”

朱樉提醒说道。

“那咱们继续拿‘医户’举例!”

“北宋名臣王安石曾说过:不为良臣,便为良医。”

“他的意思是当不了好官,服务百姓;那就当个好医者,治病救人。”

“在他眼里,当个好官,与当个好医者,是等同的。”

“王安石的话,引得天下文人的共鸣!”

“可是到了蒙元朝后,为什么再没有文人热衷习医?”

面对林澈的提问,朱樉挠了挠头,想了下:

“户籍制度!”

“对,正是户籍制度!”

林澈赞许的看了眼对方:

“之前我们讲过蒙元的暴政,引得天下大乱,咱就不赘述了。”

“咱就说说现在的洪武朝,虽然取消了不少苛捐杂税,废除了一些弊政,但保留了一些户籍!”

“像军户、民户、匠户、医户等等,并加强户籍制度管理!”

“这个户籍制度,好处是,让一些手艺得以传承,世代相袭。”

朱樉将喝完酒的酒盏悬在空中,忘了收回。

林澈继续道:

“可是这户籍制度的危害更加突出!”

“我们还以‘医户’来举例,有些‘医户’子孙,天生没有习医天赋,更加不喜习医,这样硬逼着能学好医?”

“这样肯定学不好,但还必须当‘医户’,就这样半吊子医术,拿来治病救人,不是害人害己吗?”

“可是你不干还不行,户籍制度决定了,你这一辈子就必须当‘医户’,否则就得饿死!”

“这样就造成,有习医天赋的学不了医,没天赋的习医混日子。”

“你觉得这样合理吗?”

“不出事还好,出了事找谁说理去?”

听到这里,朱樉连连摇头:

“这都哪门子破规矩!”

“有这么逼人的吗?”

“想干的干不了,不想干的非逼着你干!”

“这么做谁受得了,换着我还不如死了算!”

见朱樉眉头紧皱,林澈淡然道:

“对了,这就是户籍制度定下的规矩。”

“你想不干,就不干,美得你!子承父业,你生下来就是干这个的!”

“别无选择!”

林澈喝了口酒,叹息道:

“如此这般户籍制度,限制了百姓的一切!成为桎梏百姓的枷锁!”

“各行各业都被限制死死的,没有一点活力,短时间还看不出来有多大的危害,时间一长,各种弊端就会凸显。”

“洪武帝制定的这个制度,最终害了子孙后代啊!”

一语落地,鸦雀无声。

隔壁密室,落针可闻。

死一样的寂静。

朱元璋脸色铁青,扶着椅背的苍劲大手,青筋凸显,微微颤抖。

“咱制定的制度,成为桎梏百姓的枷锁?!”

“最终害了子孙后代?!”

“咱这么做,百姓是拥护的啊!怎么又成了弊政?!”

朱元璋一脸苦涩,暗自揣摩自己的得失。

这时,朱标上前安慰:

“父皇!”

“儿臣理解您制定户籍制度的初衷!”

“您本意是想天下百姓,人人都有饭吃,无需为生计而奔波!”

“更希望大明能快点从战争废墟中,快速恢复,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父皇不要因此而自责,林先生指出弊端,也有利于咱们改正!”

朱标的安慰,并没有使得朱元璋情绪好转。

他看着朱标,苦涩道:

“老大啊!”

“父皇有何吩咐?”

“咱…是不是真老了?该让你…”

未等朱元璋继续往下说,朱标急惶惶打断了他:

“父皇,您千秋万岁,怎么会老呢!”

“父皇,宁可千万不要有什么想法,我大明离不开您啊!”

说到这,朱标咕咚一声跪在地上,朗声道:

“父皇,大明的天下,是您打下的,大明江山也将在您的带领下,走向巅峰!”

朱标一席话,如给朱元璋打了一针‘强心剂’。

“老大,你起来!”

朱元璋吐出一口浊气,将朱标搀扶起来:

“咱没事!咱还有很多事未完成,咱不能就这么倒下!”

“咱还要帮老大你将路铺好,送你一程!”

“才能带着你娘享清福去。”

看到朱元璋恢复神色,朱标这才松了一口气。

这些天,林澈讲课对大明国策犀利点评,让朱元璋备受折磨。

之前,他制定的三大国策,被林澈批的一无是处。

现在这个户籍制度,再次遭到林澈的批驳。

老朱被打击的一瞬间都萌生了退意。

当年最艰难的鄱阳湖大战,他也没有这样沮丧过。

……

另一边。

朱樉被林澈的一拨评论,再次激起愤慨,他一拍桌子:

“这他么什么破制度!”

“这不是纯粹瞎搞么?”

“我看当今皇上真是老糊涂了!”

“糊涂到居然制定出如此坑人的政策来!”

“简直疯了!”

这边朱樉疯狂发泄对制定户籍制度的不满,隔壁老朱听了差点老血喷出。

本来,老朱就够难受的了,这小王八蛋还在不断的添火加柴。

老朱脸色越来越青,粗糙的大手紧紧握住椅背,青筋暴露。

正在做记录的朱标,手握毛笔,怔在了现场。

这小子怎么这么浑!

有这么责怪父皇的吗?

自己来诏狱的路上,一路都白暗示了!

这小子是要气死他爹呀!

“好了,够了!”

林澈没好气的拿筷子在他头上敲了一下。

“瞎吵吵啥,我看你爹将你送进诏狱反省,实在太便宜你了。”

“嘴上没个把门的,跟你说过多少次,小心隔墙有耳!”

“我就不应该跟你讲这么多,除了吵吵,你都懂些啥?”

林澈一通训斥,让朱樉清醒过来。

他难为情的端起一杯酒,敬道:

“不好意思,林先生,上头了!”

“您批评的对,咱就是想着这制度,坑害百姓,就想着发泄,脾气发完就好了!”

“我就是这臭脾气,您别介意啊!”

说着,朱樉恭恭敬敬站起来,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先干为敬!”

林澈无奈的端起酒盏,也将酒干了。

这憨货做人倒是不错,就是这脾气得改改,说发飙就发飙。

咱得适当敲打敲打他!

小说《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这时,老朱开口了:

“老大,你觉得林澈主意如何?”

朱元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双手背负身后,缓缓朝朱标走去。

“父皇,儿臣以为林澈年纪轻轻,却老成谋国,所谋之策均是难得治国之良策。”

“如此经世之才,若能为父皇所用,何愁我大明国祚不能绵延长久?”

“儿臣恳请父皇下旨赦免林澈,大胆启用之。”

朱标放下笔,从椅子上站起来,朝朱元璋深深一躬。

林澈所出的主意,自己就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

就算之前有大明第一谋士之称的刘伯温,面对计策百出的林澈,只怕也甘拜下风。

如此经世之才怎么能屈就在诏狱。

杀了,更是暴殄天物啊!

一时间,惜才之心顿起。

听闻此言。

朱元璋犀利的眼神,久久落在朱标的身上。

沉默少亩,朱元璋才将目光移开,教育道:

“先别急着下结论!”

“此人到底是经世之才,还是纸上谈兵的狂生,咱还要进一步考察。”

看见太子朱标脸上的激动之色,朱元璋却是并没有太多的表情。

与此同时,监舍内。

林澈与朱樉的对话仍在继续。

“我知道刚才教你的知识点,有点超纲了,你知道就行,回头慢慢琢磨。”

林澈今天喝的有点多,有些晕晕呼呼的,看着朱樉问道:“现在离秋后还有多长时间?”

听到这话,朱樉表情一滞。

他知道林澈说这话什么意思。

秋后问斩。

朝廷旨意一下,林澈就将被开刀问斩。

“先生现在距离秋后,还有五天吧。”

“还有五天啊?这日子还得慢慢熬啊!真想快点回到前一世。”

林澈嘴里嘟囔着,朱樉却误会了他的意思,急忙道:

“林先生,您先别着急,等我出去,我一定启禀父…父亲大人,给你在皇上那里求情,一定保您平安。”

“千万别啊!”

林澈赶紧站起来阻止。

“朱二,你就别费那个心了,我犯得是欺君之罪,罪无可赦的。”

“来来来,趁着还有几天时间,我给你多讲一些课。”

“现在我们接着讲,洪武朝的第二大弊政:重农抑商!”

林澈见识过朱二在诏狱里的能量。

想必他父亲在朝廷爵位不低,在朱元璋面前能说上话。

真要是这位爵爷爱子之心泛滥,那可就弄巧成拙了。

想到这,林澈赶紧转移话题,将朱樉的思绪拉了回来。

“重农抑商也是弊政?”

果然,朱樉被林澈的话题转移了思虑。

在大学堂,宋濂等学士经常教导他们这些皇子,农业是天下的根本。

商人逐利,投机取巧。

商人从贫苦农民手里追逐利润,使得农民生活更加困顿。

他的父皇朱元璋农民出身,从小没少受到商人欺负,对商人一直没好印象。

之后。

朱元璋建立大明朝,首先便立下重农抑商的国策。

鼓励农民开荒拓土,勤劳耕种,轻徭薄赋,兴修水利。

同时。

压制商业发展,加征商业税,打击商人压榨农民。

在这一政策下,元末农民最底层的生活状况,逐渐有所改善。

“先生,据我所知,朝廷设立重农抑商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朝廷的赋税一直都很平稳,貌似并没有问题啊!”

在朱樉看来,父皇设立重农抑商国策,让农民生活有了保障,国库也渐渐充盈。

比元末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朱樉还没来得及说下一句,便被端着酒杯的林澈打断了。

“你觉得没问题,那是因为你眼界不够开阔。”

“不错,在你眼里农民的生活,是有了改善,那是相较于历史上最黑暗的元末时期。”

“不说远的,就看百年前的南宋,虽然打仗不咋的,可人家是真的有钱啊!”

“南宋一年的税收相当于大明王朝十倍的税收。”

“南宋面积小,地少人多,为什么还这么有钱。”

“人家不是靠农民种田,从地里抠出的那么点赋税。”

“靠的是商业、外贸,南宋商业高度发达,让弹丸小国变得极度富裕繁华。”

“所以说,朝廷不要总把目光盯在农民屁股底下那片土地。”

“农业那点税赋,跟商业做大后的税赋比起来,简直九牛一毛,不值一提。”

林澈说的激情四射。

隔壁的朱元璋却越听越不是那么回事。

蹭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这小子居然拿弱宋来跟自己的大明朝相比较。

想那南北两宋被辽、金、蒙古压缩在江淮一隅几百年。

什么时候威风过,有钱又能咋的?

想我大明军队,几度北伐,势如破竹,将蒙元鞑子赶回草原。

将中原王朝丢失四百年的燕云之地,重新从草原民族手中夺回。

这是何等的丰功伟绩。

这小子居然拿自己的大明王朝,跟南宋相比。

看到朱元璋一副气咻咻的模样。

太子朱标也站了起来。

爷俩就站在墙壁前,真想穿过墙壁,当面将林澈给怼回去。

这边,朱樉也开始反驳。

“先生,要知道重农抑商政策,不是咱大明设立的,而是传承了几千年。”

“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最重视农业,以农业为根本。”

“而商业一旦做大必然与国家争夺‘山海陂泽之利。’

从事商业多了必然与农业争夺劳动力资源,甚而让农田荒废,威胁国本。”

面对朱樉夸夸其谈。

林澈没有打断他,等到朱樉说完,淡淡说道:

“我给你分析分析,当今皇上为什么会颁布‘重农抑商’政策。”

“当今皇上颁布‘重农抑商’政策,原因有三:”

“其一正如你所说,重农抑商是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政策。”

“其二大量商人各处奔走,获取财富,相当于一股流民,给社会造成不稳定的因素。”

“其三商人四处奔走,朝廷难以管理,连收税都找不到人。

在皇上看来这些商人就是一群毫无价值的社会蛀虫。”

听到林澈的分析,墙对面的朱元璋连连点头。

他心中暗赞,这小子简直是自己肚子里的蛀虫?

这一番分析,简直与他当初制定‘重农抑商’政策时的想法,毫无二致。

在朱元璋眼里,农业是国家财政重要来源,社会稳定的基础。

要保证农业发展和经济恢复,就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农业劳动力。

所以需要安抚农民,防止人口流移。

商人逐利,不择手段。

上吸国家血,下嘬百姓髓。

朱元璋亲身经历过前朝末期的动荡,深知一些大商人的丑恶嘴脸。

还有,商人四处奔走,与民逐利,成为王朝的不稳定因素。

商人虽然有钱,却四处奔波,很难为朝廷提供税收。

在朱元璋看来,商人的存在对朝廷只有弊,没有利。

这小子还能给商人洗地?

小说《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见父亲郁郁不振,徐妙云不免有些心疼。

徐妙云轻抚父亲后背,道:

“爹,女儿之前不是告诉过您吗?陛下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突然改变北伐策略定是出自高人之手,绝不是陛下心血来潮。”

“只是陛下让您将弱小的女真一族灭族灭种,这倒是让人意外。”

“陛下在战场上一向不主张弑杀,记得过去常遇春叔叔坑杀降卒,还被陛下严厉斥责,给予处分。”

“而爹爹你一向优待降卒,陛下对此盛赞有加,这次让您这么做,一定事出有因。”

徐达面色不虞,郁闷的拍了下桌子:

“虽然事出有因,可这么做未免太残忍了些,咱真担心自己到时下不了这个手!”

“陛下把这么缺德事交给咱去做,你爹左右为难,郁闷啊!”

眼看父亲一脸郁闷,徐妙云轻声劝道:

“好啦——爹,您就别抱怨了,陛下既然下了这个命令,一定有他的理由,您要是不愿意,怕是没法向陛下交差。”

“您要是真的不想,就把这事交给下面的人去做,您眼不见为静。”

说着,徐妙云轻轻抚了抚父亲的后背,关心道:

“爹,您后背箭伤怎么样?没有犯老毛病吧?”

“没事,你爹命硬着呢,一时半会死不了,这点小伤无碍!”

徐达大咧咧的摆了摆手,转而换了一个话题:

“丫头,我昨晚跟你说的事,你考虑怎么样了?如果真不愿意,咱就到上位那里去,把这婚事给回了。”

“咱也不能让丫头你受委屈不是!”

徐妙云听了这话,微微摇头:

“爹爹不可,既然皇上开了金口,您回了婚事,会让皇家颜面哪里放?”

“这婚事我答应,只是这三皇子、四皇子和五皇子,已有多年没接触了,女儿对他们都不甚了解,一时也难以决断。”

“婚姻是人生大事,女儿不想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把自己给嫁了。”

“女儿想观察他们一段时间,再做打算。”

徐达挥了挥手,示意女儿坐过来,苦笑道:

“怪爹,爹让你受委屈了,皇上提出这婚事太突然了,让咱有些措手不及,不过你说的对,婚姻是人生大事,马虎不得,你就慢慢挑,至于时间嘛不急于一时。”

徐妙云轻咬红唇,感激的点点头:

“谢谢爹!”

“爹就要出征北伐,女儿的婚事您就别操心了。”

“女儿不孝,之前没跟爹商量,擅自做主买了一百二十亩良田,让爹在皇上面前跌了面子,请爹爹责罚。”

徐妙云施施然就要下跪。

徐达连忙站起来拦住徐妙云。

“女儿,这事怎么能怪你呢,你一个女孩子家既要照顾弟弟妹妹,还要管理国公府,已经很不容易了。”

“购买良田的事,都过去了,上位除了关了永嘉候他们几人,也没再追究其他人。”

“这事说不定对咱反而是好事。”

“好事?”

徐妙云一愣。

“对啊!”

“女儿你看满朝文武都在购置良田,倘若咱徐达一人独善其身,反而会被同僚误以为清高,而在私下诋毁。”

“女儿你这歪打正着,反而帮了你爹!”

徐达呵呵笑道。

……

紫禁城,瑾身殿。

下了早朝。

朱元璋带着朱标,片刻不停直奔谨身殿。

“话说,父皇…”

朱标一边伺候朱元璋更衣,一边疑惑说道:

“这个胡惟庸什么意思啊?”

“居然主动为林先生求情,还要安排他担任外放官员,这不像他风格啊!”

“要知道林先生可是刘三吾的学生,属于浙东一系吧?”

“他这不是帮自己的政敌吗?”

朱元璋转了转脖子,捶打着发酸的肩膀,嗤笑道:

“老大,你连他的这个小伎俩都没看出来?他这是花轿子抬人!”

“抬的越高,摔的越惨!”

“你还记得杨宪是怎么死的吗?不就是这个套路!”

“杀人不是必须得用刀!”

“老大,你是储君,将来是要坐上龙位的,这点事都看不出来?”

闻言,朱标尴尬的挠了挠头。

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

难怪胡惟庸在朝堂上大献殷勤,行为举止如此反常…套路啊!

原来真正的图谋在这里!

……

简单吃过午饭。

朱元璋父子收拾了一下,准备再探诏狱。

这时太监刘和进来禀报,都尉毛骧殿外求见。

朱元璋一抬手,“宣!”

刘和尖着嗓子喊道:

“宣都尉毛骧觐见!”

毛骧身着飞鱼服,匆匆走了进来。

单腿跪地,

“臣毛骧叩见陛下!”

朱元璋便系着玉带,边问:

“毛骧,有何事启奏?”

毛骧从怀里掏出一份奏折,递上:

“启禀陛下,二皇子让微臣送来一份奏折。”

朱元璋系玉带的手一僵,玉带眼看就要往下掉。

太监刘和眼疾手快,上前一把抓住玉带,小心翼翼的帮着系起玉带。

朱元璋呵呵一笑:

“小兔崽子干什么,才被咱送进诏狱,怎么又送折子?”

“我估么着又是为了那个林澈,兔崽子这么沉不住气,这才哪跟哪?”

朱标上前从毛骧的手里接过奏折,挥了挥手。

毛骧和太监刘和都退出紧身殿。

朱标打开奏折仔细看了一遍,然后给朱元璋呈上。

“请父皇过目!”

“父皇,二弟呈上的折子是关于林先生的讲课内容。”

“儿臣刚才比较了一番,记录很详细,与咱记录的内容没有出入。”

“二弟在诏狱这半月,进步真的很大,这么多内容竟然都能默写出来,实在让我这个做哥哥的汗颜。”

朱元璋简单翻了翻,点点头:

“默写的内容还算详实,不过也没你说的那么夸张,真要说也是那个林澈教的好!”

“大学堂里那么多大儒,都没让这兔崽子开窍,偏偏诏狱遇到林澈,这么一点拨,榆木脑袋居然开窍了。”

朱元璋说到这里,脸上情不自禁带着笑意。

要知道,朱樉的倔脾气,很像他,有什么错,鞭子打断了,也不说一声服软的话。

而如今,这兔崽子居然为了林澈,三番五次的服软认怂。

看来自己掌握了这小子的命门,自己想怎么拿捏就怎么拿捏!

痛快!

见朱元璋心情不错,朱标在一旁趁热打铁:

“父皇,还有两天就到了秋后问斩的日子了,是不是也该把人给放了。”

“今天朝堂上胡相主动替林先生求情,我看父皇不如来个顺水人情,答应胡相的请求。”

“还有,二弟一向做事冲动,而且不计后果…”

朱标看着朱元璋忧心忡忡的说道:

“要是就这么晾着二弟,难保不会闹出大乱子来。”

“望父皇三思!”

小说《大明:开局屡献毒计,老朱慌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