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极速小说网 > 现代都市 >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小说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小说

山泽 著

现代都市连载

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小说》,此书充满了励志精神,主要人物分别是朱标朱元璋,也是实力派作者“山泽”执笔书写的。简介如下:续问道:“兄长,丞相制度已传承千年,父皇为何会裁撤啊?”“还不是父皇圣心独断,不愿相权分割皇权。”朱标叹了口气,有些无奈说道:“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权力着实太大了些。”“而且如父皇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允许百官之中再出现一个小皇帝的。”“不过话说回来,父皇裁撤丞相,也是担心后世出现奸相欺国的事情。”......

主角:朱标朱元璋   更新:2025-04-18 21:22: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标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小说》,由网络作家“山泽”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小说》,此书充满了励志精神,主要人物分别是朱标朱元璋,也是实力派作者“山泽”执笔书写的。简介如下:续问道:“兄长,丞相制度已传承千年,父皇为何会裁撤啊?”“还不是父皇圣心独断,不愿相权分割皇权。”朱标叹了口气,有些无奈说道:“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权力着实太大了些。”“而且如父皇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允许百官之中再出现一个小皇帝的。”“不过话说回来,父皇裁撤丞相,也是担心后世出现奸相欺国的事情。”......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小说》精彩片段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小说》中的人物设定很饱满,每一位人物都有自己出现的价值,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引出了佚名的故事,看点十足。《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小说》这本连载中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小说穿越、历史、历史古代、佚名穿越、历史、历史古代、小说目前更新到了最新章节第125章.没钱!大明真穷!,已经写了818796字,喜欢看穿越、历史、历史古代、 而且是穿越、历史、历史古代、大佬小说的书友可以试试。

书友评价

前后矛盾,剧情混乱,是想一出是一出。

我越看越气,虽然你是小说但你把徐妙云跟朱棣拆了,把徐妙云嫁给朱标未免也太不尊重历史了吧,作者就跟换了一个是的,前面写的明显单女主发展,结果突然直接开后宫是真的恶心,我只能说高开低走,你要是再开一个侧妃也就算了,结果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是大臣的女儿全收了,sb作者

对历史的了解,相当的片面。周公德兴是朱元璋的白手套,在历史上,能活到洪武27年,并不是没有原因,作为凤阳人,他更不可能横行凤阳,在写这一段的时候,你有没有查过历史?查过周德兴是哪里人?和朱元璋相距几米远,相距几家有没有查过朱元璋杀刘的时候,是谁给朱元璋的善后。你知不知道论个人感情?周德兴只排在汤和

热门章节

第139章.朱标:娘,您可要给我做主啊!

第140章.改址?那我不是白挨打了!

第141章.给父皇上酒

第142章.巫蛊之术,本就虚妄

第143章.善长,咱待你不薄吧

作品试读


“哼~”

朱元璋冷哼一声,既没承认也不否认。

洪武四年。

当时朱元璋想让刘伯温出任中书省左丞相。

皇帝亲自降恩,这对其他大臣来说本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可刘伯温听后却一再推脱,甚至还提出要告老还乡。

好像在刘伯温看来,当他老朱家的官儿就压根没有善终。

好像在刘伯温眼中,他朱元璋是个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寡义帝王。

直到现在。

一想到刘伯温当时那副唯恐避之不及的惶恐模样,老朱还是气不打一处来。

“重八,我问过标儿了,弹劾刘伯温的折子无非是说他贪污受贿,结党营私。”

“可刘伯温什么性子你是知道的,他的清高是骨子里的,他怎么可能做出这些贪赃枉法的事来。”

“哼,清高,他清高的很!”

“就是因为他清高,咱才要借机好好敲打敲打他!”

朱元璋当然知道涂节等人弹劾刘伯温乃是诬告。

朱元璋甚至还知道,涂节等人弹劾是胡惟庸授意。

而胡惟庸之所以如此,乃是为了那左丞相之位。

可朱元璋就是要借故敲打一下刘伯温。

哪怕得知刘伯温要上京请罪,朱元璋也并未下旨让其安心。

“重八,我当年答应过刘伯温.....”

“妹子,这事儿不提了!”

不等马皇后说完,朱元璋直接冷声打断。

“你当年怎么答应刘伯温的,咱事先可一点都不知道。”

“咱也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才让他告老还乡的。”

“这一次是他自己要进京请罪,不是咱下令让他来的。”

“他不是觉得在京都没有善终吗?”

“咱就让他留在京都,咱就给他个善终!”

“他不是担心鸟尽弓藏吗?咱就是要让他看看,看看咱朱元璋是不是兔死狗烹的寡义君王!”

“就算是死,咱也要让他死在京都,让他一直待在咱眼皮底下!”

对于其他大臣,朱元璋自然没有这么大的火气。

或者说其他大臣根本没有资格让朱元璋动怒。

可唯独刘伯温是个特例。

无论是因为刘伯温出身世家,先前乃是地主老爷。

亦或是刘伯温的身份,乃是朱元璋最讨厌的士子领袖。

甚至因为刘伯温的弟子杨宪,彻底欺瞒了朱元璋。

总之朱元璋对刘伯温这样一个,为大明开创立下汗马功劳的谋臣,始终有些不满。

用老朱的话来说,就是不交心!

而且刘伯温骨子里的那份清高,甚至让朱元璋觉得这老小子瞧不上自己!

而看着朱元璋那一副傲娇且固执的模样,饶是马皇后也觉得有些棘手。

无奈之下,马皇后只好问道:

“那明日朝会,你打算如何处置刘伯温。”

“嗯.....”

朱元璋微微一顿。

想到朱标关于刘伯温的安排后,心中怒火莫名消减了不少。

“原本咱打算明日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好好敲打敲打刘伯温。”

“可是老大刚刚下令,让刘伯温好生休养。”

“咱也不想驳了老大的面子。”

“只不过这一次,就算刘伯温不当咱朱家的官儿,咱也要让他留在京都!”

听到这里,马皇后这才安心不少。

尽管她也已经看出来,老朱还在生刘伯温的气,老朱也是故意折腾刘伯温。

可此事交给朱标,一切便都好说了。

毕竟和老朱相比,朱标还是更讲道理的.....

夜幕刚刚落下。

老朱便迫不及待,只身一人前往太子东宫。

毕竟白天他刚拿着剑追砍朱标。

万一朱标多想,让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出了嫌隙反倒不好。

等到了太子东宫。

老朱没有让下人的通报,反而自己一个人径直朝亮光的房间走去。

“兄长,今天白天你好像一再催促李善长告老还乡?”

听到里面朱标正和常氏议论朝政。

老朱脚步微顿,站在柱子旁竖起耳朵开始偷听。

“不错,我是一再催促李善长告老还乡。”

“可是李善长有什么做的不好?”

朱标放下手中折子,伸了个懒腰后,缓缓说道:

“李善长做的很好,虽然私下有些小心思,可他在丞相之位上也还算称职。”

“只不过父皇不久之后或许要裁撤丞相。”

此话一出。

和常氏一样,门外的朱元璋也不由身体一颤。

他的确有意裁撤丞相,可他只不过是有这个念头而已。

哪怕是对朱标,他也从未提及过。

按理说,朱标应该不知道才对啊。

“兄长。”

就在老朱诧异之时,屋内的常氏继续问道:

“兄长,丞相制度已传承千年,父皇为何会裁撤啊?”

“还不是父皇圣心独断,不愿相权分割皇权。”

朱标叹了口气,有些无奈说道:

“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权力着实太大了些。”

“而且如父皇这样的人,是绝对不允许百官之中再出现一个小皇帝的。”

“不过话说回来,父皇裁撤丞相,也是担心后世出现奸相欺国的事情。”

朱标一字一句,都切切实实说中老朱心中所想。

可就在老朱认为朱标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

打算推门进去,和朱标仔细商议该如何裁撤丞相制的时候。

只听房内的常氏再次开口。

“所以,兄长你一再催促李善长告老还乡,是防止.....”

常氏有些为难,没有继续说下去。

可朱标明白她的意思,紧跟着说道:

“不错,让李善长尽早告老还乡,是防止他给丞相制度殉葬。”

“刚才你也说了,丞相制度传承千年,父皇想要裁撤这个制度,必然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那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借口,无非就是当下大明的丞相欺上瞒下,弄权坏国。”

“除此之外,恐怕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借口了。”

虽然常氏也觉得朱标所言有理。

可在她印象中,朱元璋不是个会屠戮功臣勋旧的皇帝才对啊。

“兄长,我记得有一次你与父皇谈及古代帝王时。”

“父皇最为推崇汉高祖刘邦,可对刘邦屠戮功臣的事,父皇却是嗤之以鼻。”

“父皇应当不会是屠戮功臣的帝王才对啊。”

“而且父皇还给功勋武将都发了免死铁券,想来父皇不会像汉高祖刘邦那样,屠戮功臣吧!”

(历史上朱元璋的确说过,具体是明实录还是那本书,作者忘记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是从营销号上看到的)

常氏这番话在朱标听来,甚至有些可笑。

要知道,洪武大帝杀起功臣来那可是绝不手软的。

而且一旦动刀,就是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的人头滚滚。

只不过常氏说得也是没错,老朱的确曾对刘邦屠戮功臣嗤之以鼻。

“父皇是说过这话,可那时候是在开国之初。”

“当时大明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当时的父皇也是踌躇满志,一心想的是如何建设大明。”

“恐怕父皇自己都想不到,有朝一日他也会像汉高祖刘邦一样,成为一个屠戮功臣的帝王。”

废除丞相制的时候,因为马皇后和朱标都还在,老朱还算仁慈。

没有屠杀太多大臣。

可等到皇权交替之时,老朱杀起功臣来,那是眼皮都不带眨的。

譬如历史上的蓝玉案,从审理到结案,用了仅仅不到半月的时间。

这摆明了就是朱元璋要为儿孙开路。

“至于你刚才说得免死铁券.....”朱标轻笑一声,玩味说道:“这不过是彰显皇恩浩荡的手段罢了。”

“若大臣真觉得免死铁券能够免死,那他们才是离死不远了。”

砰~

朱标话音刚落。

只见朱元璋一把推开房门,直冲冲走到朱标跟前。

也是见老朱摆出一副吃人的架势。

朱标冲常氏微微示意,让她离开,屏退门外宫人。

就在常氏前脚刚踏出房门的瞬间,只听老朱一掌狠狠拍在案桌上,冲着朱标怒声吼道:

“刘伯温那臭腐儒觉得咱是薄情寡恩、屠戮功臣的无义君王也就罢了。”

“没想到你竟然也是如此看咱!”

“咱还想着让刘伯温待在京都好好看看,看咱会不会屠戮功臣。”

“可是没想到!咱的儿子!咱大明的太子!竟然也觉得咱是屠戮功臣的寡义君王!”

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小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虽然朱标不想承认。

但事实证明,老朱对权力的控制欲几乎达到了顶点。

说句不客气的话。

老朱几乎不相信朱姓以外的所有人。

老朱可以任用他们,却绝不会给大臣过多的权利。

妄言论之,或许是因为老朱出身的问题,所以才会这么没有安全感吧。

“爹,您的意思是让皇帝处置所有政务?”

“没错!皇帝乃是四海之主,事无巨细自然亲力亲为。”

“那这样的皇帝给您,您当吗?”

老朱被朱标这话问的有些发懵。

可就在他愣神的功夫,朱标指了指面前的大明疆域图,轻声说道:

“我大明幅员万里,疆域辽阔,还要加上东南的番岛。”

“就算没有战事,各省也没有天灾人祸的前提下,万里江山,每天要处置的折子也要达一千七百多封。”

“这数千封折子仅仅是看一遍就需要四个时辰以上,若是再想出个对策,起码要八个时辰以上才能处理完毕。”

“爹,你可以一天理政八个时辰,儿子咬咬牙也能勉强完成,可后世的儿孙能像咱们父子俩这般勤勉吗?”

“嗯......”

被朱标这么一问,老朱一时语塞,也不知该如何应答。

毕竟在他还未开创大明,还没当皇帝之前。

哪怕是他也只认为皇帝是最大的地主老爷。

吃喝不愁,娇妻美妾,金银珠宝用之不尽。

然而当了皇帝之后,老朱却发现皇帝的日子并没有他想的那般惬意。

尽管他也当真做到了勤勉执政,夙兴夜寐。

可如朱标所说,一天处理政务八个时辰,饶是老朱听了也很是头疼。

“而且爹您刚刚也说了,若咱朱家后世儿孙贤明,自然不用想着被丞相、内阁这样的权臣欺到头上。”

“可若是后世儿孙不贤,您觉得他能每天理政八个时辰?”

朱元璋一时语塞,也不知该如何开口。

正如朱标说的那样,他可以一天理政八个时辰,朱标或许也能,可不能保证后世的儿孙都是如此。

如果往后大明的皇帝每个每天都要处理政务高达八个时辰。

那他辛苦打下的江山,也并非是让后世儿孙享福的。

见老朱目光动容,多次想要开口最终都还是忍了下来。

朱标起身在屋内徘徊片刻后,转而看向老朱沉声道:

“爹,绝对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可以无论当权者是否贤明,都能将国祚延续千年万年的。”

“起码在大明之前没有,而且儿臣也相信,在往后的数百年内,也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制度。”

“正如爹您刚刚说得那样,若后世儿孙不贤,可能会被丞相、内阁这样的权臣欺瞒。”

“可是爹,若后世的皇帝昏聩无能,恐怕都用不着权臣欺瞒,外敌早就攻破国都,百姓也早就揭竿而起了。”

“至于儿子同意您裁撤丞相制,还弄出来个内阁制。”

“其原因无非是与丞相制相比,没有决策权、行政权的内阁官员更好制约罢了。”

听到朱标这一席话。

老朱原地愣了半晌,随即竟很是突兀的苦笑一声。

“罢了罢了。”

“你说的也对,若真有一种制度可以不管皇帝是否贤明,都能将王朝延续下去的话。”

“恐怕也轮不到咱们爷们儿坐江山。”

“儿孙自有儿孙福,咱就是考虑的再多,百年之后也终究是一抔黄土。”

“咱啊,顶多希望咱制定的那些制度,不给后世儿孙添麻烦就好了。”

见不知不觉天色已经微亮。

老朱将关于内阁制的折子揣进袖子里后,默默朝殿外走去。

“老大,今日诸事,莫要与咱赌气。”

“至于孙妃的葬礼....”

老朱略显悲痛的叹了口气后,沉声说道:

“标儿,和你说句老实话,咱只是觉得对她有所亏欠。”

“孙妃自从龙凤六年就跟着咱,咱还是吴王的时候,她也跟着你娘照顾战死将士们的遗孀。”

“如今大明初立,孙妃没享受多少荣宠便轰然离世,咱觉得多少有些对不住她。”

“而且孙妃在世时,一直想给咱生个皇子,可直到她死都未能如愿。”

“所以咱才破例,让老五为其守孝,这样也算完了她的心愿。”

老朱表情微顿,沉吟数秒后还是看向朱标低声询问道:

“咱也并非向你说的那样宠妃误国,咱只不过是有些恻隐之心罢了。”

“标儿,到时能让老五给孙妃服丧吊唁吗?”

见老朱眉眼含悲,此时竟要自己同意老五吊唁孙妃。

朱标心中多少也有些不是滋味。

“自然,不只五弟要去,到时儿子也会出面。”

“好,好,这样就好.....”

就在老朱感到惊喜之时,朱标继续补充道:

“只不过父皇,孙贵妃丧期一过,还请父皇下令,今后妃嫔薨逝皇子不需为其服丧,更不必为其守孝三年。”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老朱连忙点头后,看向朱标继续说道:

“再过半个时辰就该早朝了,今日你便休息休息,不必参加朝会了。”

不等朱标开口,老朱径直朝东宫外走去。

只不过看着老朱有些兴奋的背影,朱标一时之间也觉得有些哭笑不得。

历史上的洪武皇帝是何等样人?

那是动不动就玩九族消消乐的狠人。

可就是这么一位狠人,竟然因孙贵妃丧事规格征求自己这个太子的意见。

这种反差着实让朱标有些哭笑不得。

当然,朱标也不可能因为此事,便觉得自己稳压老朱一头。

相反。

若不是老朱愿意跟自己讲道理,若非自己头上被老朱砸了一下,让老朱心有歉意。

恐怕即便是自己这个太子,老朱也不会如此在意自己的意见。

天家皇家,按理来说本没有太多亲情可言。

可老朱的确是让朱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沉父爱。

虽然有些执拗,也显得很是笨拙。

但这也足以证明。

在坐拥万里江山的情况下,朱元璋始终在提醒自己,自己是朱标的父亲,而不是太子的父皇....

........

星夜暗暗褪去颜色,东方也出现点点银白。

盛夏的天本就亮的很早。

虽然只是卯时,但此时不需灯火,便能看清前方来人。

“兄长.....”

就在朱标换好朝服,朝奉天殿走去的时候。

常氏急匆匆赶了过来。

也是看到朱标已经穿好朝服,常氏有些懊悔说道:

“兄长恕罪,昨夜与母后聊的太久,今天没能服侍兄长更衣....”

“这有何罪?更衣之事下人来就好了。”

朱标轻轻抚了下常氏有些温凉的脸庞,柔声说道:

“回去休息吧,今日早朝恐怕刘伯温还是会到。”

正因为朱标非但没有怪罪,反而还很是体贴的让她回去继续休息。

常氏愈发觉得没能伺候朱标更换朝服,乃是她的失职。

毕竟朱标是大明的太子,纵然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也不为过。

可朱标为了她能够独享荣宠。

结婚三年,对她相敬如宾不说,还从未提及迎娶侧室的事情。

甚至老朱和马皇后为了稳固她太子妃的地位,更是想等到她诞下皇子,地位彻底稳固之后,再为朱标挑选侧室。

这简直就是当亲生女儿一般疼爱。

偏是如此,常氏愈发觉得自己若是不提出让朱标纳妾,这便是有违纲常。

想到昨夜马皇后提及的人选,常氏犹豫片刻冲朱标的背影说道:

“烦请兄长多心留意,看看吕本、詹同可否提拔一二。”


“宜伦?她有何罪?”

朱标诧异出声,不过很快便也明白其中缘由。

“兄长,孙贵妃乃是宜伦生母。”

“您不愿为孙贵妃服丧,甚至因为此事同陛下大吵一架。”

“宜伦一个孩子,自然认为是您与他生母不和.....”

“这孩子,让她进来吧....”

不等常氏动身,朱标轻叹一声,起身便朝门外走去。

“罢了,孤自己去....”

此时的太子府前。

年仅五岁的宜伦一身素衣,满脸泪痕跪在门前,正委屈巴巴的耷拉着脑袋。

当听到脚步声,小丫头猛的抬头。

可也是看到朱标的瞬间。

小丫头噙着眼泪的眼眶瞬间决堤,哇的一声直接嚎啕大哭了起来。

“大哥.....”

“谁欺负我们宜伦了,跟大哥说,大哥给你做主!”

“不是不是,没人欺负宜伦.....”宜伦摇着小脑袋的同时,很是委屈的看向朱标说道:

“是.....是....”

“大...大哥,我替我母妃来.....给大哥赔个不是.....”

“啧....”

看着小丫头那一脸无助又战战兢兢的表情。

朱标心头一软,抱起宜伦便朝东宫走去。

吩咐下人拿来热毛巾后,朱标一边为宜伦擦脸,一边温声说道。

“宜伦,大哥与孙娘娘之间并无不和,你也不需给我赔不是。”

“再者说了,就算是看在咱们宜伦的面子上,大哥也不能跟孙娘娘置气啊。”

宜伦噙着泪水的大眼睛紧紧盯着朱标。

尚有些婴儿肥的小圆脸上满是疑惑。

“可是......”

“宜伦,你母妃薨逝虽是家事,可也是国事。”

“大哥身为太子,要考虑的自然更多一些。”

“难不成宜伦不相信大哥?”

“不是不是,宜伦相信大哥!”

见小丫头用力点了点头。

朱标将一块糕点放在宜伦手中,柔声问道:

“宜伦,你可还记得你五哥今年多大了?”

宜伦闻言,伸出肉嘟嘟的小手掌,扳着指头开始数数。

“宜伦今年五岁,五哥哥长宜伦八岁,那五哥今年是六、七....”

“大哥,五哥哥今年十三岁了。”

“没错,五弟今年十三岁了,明年就是十四。”

朱标微微颔首,继续说道:

“按照皇家礼法,十四岁后便要考虑着迎娶王妃。”

“父皇命你五哥给孙娘娘守孝三年。”

“那在这三年里,你五哥便不能考虑迎娶王妃的事。”

“而且这三年里,你五哥每日只能在宫中诵读经文,不得外出,更不能带着你们溜出皇宫游玩。”

“除了父皇和母后的生辰,他都不能有片刻的休息....”

“啊?”

朱标还未说完,宜伦连忙摇头。

“那不行,那不行,五哥哥会憋疯的,宜伦不要五哥哥给母妃守孝了。”

宜伦说话的同时,李善长前来拜见。

朱标微微点头,让他在一旁等候,看向宜伦继续问道:

“宜伦,是谁告诉你,大哥与你母妃不合,所以大哥才不愿为她服丧,更不准其他皇子守孝的?”

“嗯.....是宜伦自己想的.....”

“是吗?”

朱标没有继续追问,当即冲门外宫人冷声喝道:

“将诸皇子全部召来,孤要好好问问,哪个混小子乱说话!”

见朱标发怒,宜伦连忙跑到朱标跟前解释道:

“大哥,是宜伦自己想的,和六哥没关系.....”

话刚出口,宜伦也意识到自己不打自招,连忙捂住嘴巴。

只不过听到这话,朱标冲常氏使了个眼色。

常氏当即便带着宜伦朝后房走去。

等宜伦离开,朱标看向门外宫人冷声喝道:

“将楚王朱桢给孤叫过来。”

“命总管太监刘和严查所有宫人,凡在宜伦公主面前妄言非议者,割去舌头,打断双腿,丢出宫外!”

听到朱标对宫人的严惩,站在一旁的李善长不由打了个寒颤。

朝中大臣都说太子朱标心性仁慈。

可事实上,朱标身上毕竟流着朱元璋的血,骨子里的残忍刚强是绝改变不了的。

就眼前朱标这副骇人气势,和身为吴王的朱元璋简直一般无二。

“李先生,此来可是为父皇当说客的?”

“嗯.....”李善长微微一愣,深吸口气后坦然说道:“殿下慧眼如炬,老臣的确是受陛下之命前来游说殿下。”

“李先生方才也都听见了,宜伦都明白的道理,父皇因一时悲痛偏偏给忽略了。”

“就五弟那性子,莫说是三年,就是三个月他都忍不住。”

“届时他在丧期之中玩乐,非但辜负了孙贵妃的在天之灵,还会引来朝臣参奏。”

“眼看五弟就要前往封地就藩,父皇让他为孙贵妃守孝三年,不是平白给他加上个不孝的罪名吗?”

“太子所言极是。”李善长郑重点头,道:“太子所言,老臣会原封不动呈给陛下。”

朱标微微点头,示意李善长落座。

等宫人端上两杯茶水后,朱标看向李善长,继续道:

“李先生,贵妃薨逝,太子服丧,皇子守孝,这个先例绝不能开。”

“老爷子有二十几个妃子,难不成每次都要选一名皇子为其守孝三年?”

“还是说老爷子打算厚此薄彼,将后宫的妃子分成需要皇子守孝和不需要皇子守孝的?”

李善长闻言,拿着茶盏的手微微一颤,随即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他也是真没想到。

此时不过二十几岁的太子朱标目光竟能如此长远。

要知道,老朱的妃子很多,其中有不少都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譬如高丽朝贡的妃子。

以及一些类似于马皇后义父郭大帅这种,见老朱能成大器,将女儿许配给老朱的淮西大族。

若是这些妃子一朝薨逝,是否也要像孙贵妃一样,选一名皇子为其守孝三年?

如果不的话。

高丽是否觉得大明轻视他们,心生怨怼。

淮西大族是否会认为老朱忘记昔日旧恩,乃是薄情寡恩之君王?

哪怕以老朱的性格,根本不会在乎这些。

可朱标身为太子,则必须要提前想到这点。

“殿下所言极是,老臣这就回去禀告陛下。”

“劳烦先生了。”

朱标起身,亲自将李善长送到门口。

对于李善长,朱标倒是没有太大的敌意。

一来,李善长毕竟当过他几年老师,多少有些授业之恩。

再者。

李善长从一而终追随老朱十数年,无论功劳、苦劳,都值得朱标对他礼遇有加。

与胡惟庸相比。

李善长更像是老朱的家臣。

至于以后是否会按照原本的历史,除掉李善长。

那也要看他是否会像历史上那样,妄自尊大。

等走出东宫,李善长冲朱标恭敬一拜。

“殿下,老臣还有个一事相求。”

“但说无妨。”

“老臣想为刘伯温求情。”

就在朱标略感诧异之时,李善长表情庄重,正色说道:

“殿下,朝中有人上书弹劾刘伯温,老臣看来均是诬告。”

“伯温向来以清廉自持,弹劾他贪污受贿简直可笑。”

“况且伯温三年前便辞官还乡,什么结党营私更是荒唐。”

“所以老臣恳求殿下能严查一二,还刘伯温一个清白。”

“孤明白。”

朱标目光一冷,盯着李善长冷声说道:

“那李先生以为,是谁要构陷刘伯温。”

闻言,李善长身形明显一顿。

他虽没想到朱标会如此发问,可片刻沉默后,还是开口说道:

“胡惟庸!”

“臣以为,是胡惟庸打算构陷伯温。”


他女儿那般聪慧明理都没被朱标看上,詹同家的那个傻丫头又怎么可能入的了太子朱标的法眼?

吕本认同,詹家女儿定然和他女儿一样。

老朱安排个战死将士的遗孤,让他女儿嫁过去。

一想到詹同与自己处境相同,吕本长舒一口气的同时,冷冷看向詹同,期待着詹同待会和他一样无可奈何的表情。

“詹同,咱要为你家女儿赐婚,你可愿意?”

听到朱元璋喊自己的名字,詹同猛然一惊,身体不住颤抖的同时,额上汗水止不住的往下流。

和吕本的看法一样。

詹同也觉得自己女儿会和吕氏一样,被老朱赏赐给一个籍籍无名的将士遗孤。

毕竟吕家那丫头聪慧明理,依旧被老朱赐婚给了一个小小的城防都尉。

而他的女儿不及吕氏聪慧,甚至昨日还在皇宫,在朱标面前出丑。

朱标又怎么可能看的上她家女儿?

想到这里,詹同似乎已经看到自己女儿嫁给一个小官后,落魄潦倒的一生。

猛然惊醒后,詹同一咬牙便要开口拒绝。

可就在他抬头看向朱元璋的瞬间。

只感觉一股难以名状却不容置疑的磅礴威压,自老朱周身溢出,似怒涛拍岸般朝他滚滚而来。

感受到老朱那骇人的帝王气息,纵然詹同已经下定决心想要拒绝,可喉咙蠕动几次却都发不出声。

“詹大人?”

听到老朱再次发声。

可詹同无奈,一步一步走到大殿中心。

天子赐婚,在其他人看来可是莫大的殊荣。

若是他敢推辞,老朱绝不会让他们詹家看到明日的太阳。

无可奈何之下,詹同只好开口回道:

“臣詹同,谨遵陛下吩咐。”

而看着跪在地上无奈答应的詹同,吕本抑制不住内心嘲讽,此时竟直接冷哼出声。

可也就是吕本以及其他官员,都等着看詹同笑话的时候。

只见朱元璋从袖中拿出一封圣旨,竟从皇位上站起身子,亲自诵念了起来。

“兹闻詹同之女詹氏,娴熟大方、温良敦厚、品貌出众,皇后与朕躬闻之甚悦。今太子年已弱冠,适婚娶之时,当择贤女与配。”

“值詹同之女詹氏待字闺中,与太子堪称天设地造,为成佳人之美,特许配为太子为太子嫔。一切礼仪,交由礼部与钦天监监正共同操办,择良辰完婚。”

若不是朱标,老朱才懒得念诵这拗口的圣旨。

将圣旨随手递给朱标后,老朱便重新回到龙椅上坐下。

可过了好大一会儿,整个大殿依旧静的落针可闻。

所有人满心诧异,不敢去看此时的老朱是什么神情,却又想弄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

哪怕是跪在地上的詹同,此时也是万分震惊,竟忘了领旨谢恩。

“詹大人,接旨了。”

当看到朱标亲自将圣旨递到自己跟前。

詹同这才反应过来,忙跪在地上朗声高呼:

“臣詹同,叩谢陛下圣恩!”

随着詹同的声音落下,奉天殿的其他官员这才陡然惊醒。

而此时的吕本却依旧目光呆滞,满脸不可思议的望着詹同和太子朱标。

在他看来,朱标应该娶他的女儿才是。

他甚至都计划好今后面对詹同时,他自己要用怎样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去凌z辱詹同。

可现在倒好。

朱标娶的不是他的女儿。

成为朱明皇亲的也不是他吕本,而是詹家那痴傻丫头的父亲詹同!


“哦?”

李善长直接承认是胡惟庸构陷的刘伯温。

这还真让朱标有些没有想到。

不过下一秒。

朱标收敛心头诧异,朱标看向李善长,故作诧异问道:

“李先生,胡惟庸可是你的学生。而且他已是中书右相,何故构陷刘伯温啊?”

“太子明察,正因为胡惟庸只是右丞相,所以他才会构陷刘伯温。”

“左丞相看似比右丞相只高出半级,可二者的分量,却是天差地别。”

“而在老臣之后,刘伯温更有可能担任左丞相之职。”

“毕竟与刘伯温相比,胡惟庸无论是资历、人品、声望亦或是谋略都相差甚远。”

“所以胡惟庸想要更进一步,这才构陷刘伯温。”

“竟是如此?”

朱标摆出一副大为震怒的样子,紧接着冲李善长继续问道:

“那李先生以为,谁更适合接替你的左丞相之职?”

“还是胡惟庸。”

李善长目光凛然,摆出一副大公无私的表情郑重回答:

“左丞相乃我朝主相,百官之首。”

“所以不应频繁变更。”

“刘伯温无论是才能还是威望,都是最合适的人选,甚至比老臣更加合适。”

“只不过他年事已高,恐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天不假年。”

“胡惟庸虽然擅妒,可他确有丞相之才,所以老臣认为以胡惟庸为相最为合适。”

看着摆出一副中正体国的李善长。

朱标心中不由一阵感慨。

这李善长、胡惟庸师徒俩当真个个都是人精。

胡惟庸素有急智,才能也算出众。

李善长故作愚钝,可心里的算盘却是精明的很。

以退为进的法子,被他用的几乎毫无破绽。

“举贤不避亲,李先生果然有古人之风。”

“不过孤想问,左丞相之职,为何不能由先生你继续担任。”

李善长微微一愣,有些诧异的看向太子朱标。

谁说他不能继续担任左丞相了。

虽然他刚才口口声声举荐胡惟庸为中书左丞相。

可他刚才也说了,中书丞相不能变更过于频繁。

他可没说现在就把左丞相之职交给胡惟庸啊!

而且他也没说自己有告老还乡的打算啊!

可一想到刚才自己说得话,李善长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说道:

“为我大明,老臣自当死而后已。”

“只不过臣刚刚说刘伯温年事已高,然而老臣比他还要年长一些呢。”

“若不是一心想继续为我大明效力,老臣这把岁数早该告老还乡了....”

李善长这话本是自嘲。

他还等着朱标规劝,让他继续留任中书。

只不过李善长没想到的是。

他刚一说完,朱标竟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的确,李先生劳苦功高,朝廷应该给先生一个富贵晚年。”

“等过些日子先生告老还乡,到时本宫一定亲自相送。”

“太子,臣......”

就在李善长准备直接坦白,自己并无还乡之志的时候。

只见朱标表情猛的冷厉起来,直勾勾的盯着他。

也是这一瞬间,李善长竟从朱标身上看到了老朱的影子。

那眼神中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严,简直和朱元璋一般无二。

努力平复心头悸动后,李善长忙跪地叩谢。

“太子大恩,老臣只能愧受。”

“嗯。”朱标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既然如此,先生请回吧。”

就在李善长准备告退之时。

皇六子楚王朱桢径直走到朱标跟前。

“大....大哥.....”

心神未定的李善长刚要离开,却发现素来以胡闹闻名的楚王朱桢,在朱标面前竟乖巧的可怕。

他清楚的发现,此时朱桢看向朱标的眼神竟然满是敬畏。

“你可知错!”

此话一出。

李善长清楚看见朱桢身体猛然一颤。

随即竟直接跪在了朱标跟前。

“大哥,臣弟知错,臣弟不该对宜伦妹妹胡说。”

“既然知错,自己拟个惩罚。”

“是.....”

朱桢跪在地上沉思片刻,随即看向朱标小心说道:

“臣弟口无遮拦,应抄写皇明祖训五十遍,以正心性。”

见朱标依旧没有开口。

朱桢无奈,只好继续说道:

“还....还有,臣弟妄议,应.....应该打手板二...二十下.....”

“二十下?”

“五十下!”

听到朱标反问,朱桢连忙改口。

也是如此,朱标这才满意。

“现在去母后宫中领罚,明日晚间将五十遍皇明祖训交给你皇嫂。”

“是....是.....”

语罢,朱桢起身便要离开。

路过李善长时,朱桢还很是客气的冲李善长拱手问好。

也是朱桢如此,李善长愈发诧异了起来。

要知道,楚王朱桢是除燕王朱棣外,闯祸最多的皇子。

鲁莽、胡闹、不服管教,这些对楚王朱桢的评价,哪怕朝堂大臣也多有耳闻。

可李善长没想到的是。

就是这么一位混世魔王,在朱标跟前竟乖顺的似学堂稚子。

没有顶撞、没有狡辩,甚至还自己给自己拟了个惩罚。

而且李善长也能看的出来。

朱桢对朱标绝非恐惧,更多的则是敬重。

“孤这些弟弟缺乏管教,让先生见笑了。”

“不敢不敢。”李善长连忙摇头,“太子不仅协助陛下处理国事,还帮皇后管教诸位皇子,太子才是我大明柱石。”

“先生说笑了, 若是先生确定还乡之期,记得告知本宫。”

“届时本宫好命人准备些心意。”

“是....老臣告退。”

语罢,李善长缓步朝朱元璋所在的谨身殿走去。

一路上。

李善长都在努力回忆,自己究竟何时与朱标交恶。

朱标竟然如此急切想要让他辞官还乡。

还是让他卸任丞相一职,是朱元璋的意思。

而看着李善长渐行渐远的背影,朱标不由轻叹出声。

尽管他也知道此时的李善长定然满新疑惑。

可这老小子不知道的是,自己让他卸任丞相之职,乃是为了保全他的性命。

因为朱标很清楚,刚强独断如老朱这样的人,自然不允许丞相来分割他来之不易的皇权。

身为穿越者,朱标更清楚老朱很快便要彻底取消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

而那时候,谁在丞相的位置上,谁就必将成为丞相制度的殉道者。

正如朱标先前所说的那样。

李善长更像是朱家的家臣,与老朱相伴戎马,无论功劳、苦劳,他都不该为丞相制度陪葬。

让李善长尽早辞官还乡,也是朱标对这个洪武头号谋臣最后的恩赐。

“兄长.....”

见朱标看着李善长离开的方向愣愣出神。

太子妃常氏低声开口。

也是听到常氏的声音,朱标收敛情绪,转头看去。

“宜伦呢?”

“公主或许是哭累了,刚刚睡着了。”

似乎想到宜伦那可怜模样,常氏表情动容,看向朱标小心说道:

“三日后孙贵妃的丧礼,殿下当真不让诸皇子出面吗?”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