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极速小说网 > 其他类型 > 黑科技文,让科幻不再遥远林深陈立远全文

黑科技文,让科幻不再遥远林深陈立远全文

木锦花的哥哥 著

其他类型连载

比星光更明亮的光芒,“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月球。”4月壤之下的星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边缘,十二台“女娲”型建筑机器人正用金刚石钻头啃食着万年陨石坑的玄武岩。林深透过基地主控室的全景舷窗,看着银白色的纳米机械虫群如活物般在月壤中穿梭——这是系统新解锁的分子重构技术,能将月壤中的钛铁矿和玻璃珠转化为高强度建筑材料,效率比传统3D打印快三十倍。“第一座气闸舱完成密封测试。”陈雨薇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她此刻正在距离基地三公里的勘探车上,“根据‘嫦娥二十四号’传回的光谱数据,陨石坑底部的钍元素浓度异常,而且……”她的语气突然顿住,“雷达探测到地下五百米有规则几何结构。”林深的视网膜界面立刻弹出系统提示:检测到地外构造反应,消耗10000科技...

主角:林深陈立远   更新:2025-04-10 20:44: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林深陈立远的其他类型小说《黑科技文,让科幻不再遥远林深陈立远全文》,由网络作家“木锦花的哥哥”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比星光更明亮的光芒,“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月球。”4月壤之下的星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边缘,十二台“女娲”型建筑机器人正用金刚石钻头啃食着万年陨石坑的玄武岩。林深透过基地主控室的全景舷窗,看着银白色的纳米机械虫群如活物般在月壤中穿梭——这是系统新解锁的分子重构技术,能将月壤中的钛铁矿和玻璃珠转化为高强度建筑材料,效率比传统3D打印快三十倍。“第一座气闸舱完成密封测试。”陈雨薇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她此刻正在距离基地三公里的勘探车上,“根据‘嫦娥二十四号’传回的光谱数据,陨石坑底部的钍元素浓度异常,而且……”她的语气突然顿住,“雷达探测到地下五百米有规则几何结构。”林深的视网膜界面立刻弹出系统提示:检测到地外构造反应,消耗10000科技...

《黑科技文,让科幻不再遥远林深陈立远全文》精彩片段

比星光更明亮的光芒,“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月球。”

4 月壤之下的星轨月球背面的艾特肯盆地边缘,十二台 “女娲” 型建筑机器人正用金刚石钻头啃食着万年陨石坑的玄武岩。

林深透过基地主控室的全景舷窗,看着银白色的纳米机械虫群如活物般在月壤中穿梭 —— 这是系统新解锁的分子重构技术,能将月壤中的钛铁矿和玻璃珠转化为高强度建筑材料,效率比传统 3D 打印快三十倍。

“第一座气闸舱完成密封测试。”

陈雨薇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她此刻正在距离基地三公里的勘探车上,“根据‘嫦娥二十四号’传回的光谱数据,陨石坑底部的钍元素浓度异常,而且……” 她的语气突然顿住,“雷达探测到地下五百米有规则几何结构。”

林深的视网膜界面立刻弹出系统提示:检测到地外构造反应,消耗 10000 科技点解锁地质穿透成像技术。

全息投影中,月球岩层像被剥去外皮的洋葱层层展开,在终年阴影区的深处,一个由十二根棱柱组成的星型结构正散发着微弱的量子辐射。

“让‘盘古’钻探车准备。”

他按住耳麦,心跳加速,“目标深度 637 米,注意避开岩层中的氦 - 3 富集带 —— 那些外星结构可能和太阳风能量储存有关。”

三小时后,钻探车的机械臂带回了第一块样本:黑色晶体表面蚀刻着类似甲骨文的螺旋纹路,当暴露在模拟太阳风的高能粒子束下,纹路竟开始缓慢旋转,投射出的光影在实验室地面拼出一幅星图 —— 每颗亮点都对应着近十年太阳异常活动的爆发点。

“这是坐标。”

天体物理学家张昭将星图与银河系星图比对,指尖划过猎户座腰带位置,“所有亮点都指向人马座 A * 黑洞方向,而太阳恰好位于这些坐标的几何中心。”

系统界面突然闪烁,人类科技认同度突破 40%,解锁 “太阳风能量耦合技术”—— 可将日冕物质抛射能量转化为基地供能。

林深盯着正在分析晶体的量子计算机,突然想起三天前地球监测站的警告:下一次太阳耀斑爆发强度将达到 X30 级,而爆发时间,正好是钻探
频繁地进出太空。

太空旅游、太空科研、太空资源开发……一个个新的领域被打开,人类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16 宇宙的召唤太空电梯的建成并没有让林逸满足。

他深知,宇宙是一个更加广阔和神秘的领域,等待着人类去探索。

在林逸的提议下,各国政府共同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太空探索组织,致力于推动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

林逸被任命为组织的首席科学家,带领着一群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始了新的征程。

他们建造了更加先进的宇宙飞船,研发了更加高效的太空航行技术,向着宇宙的深处进发。

每一次的探索都让他们对宇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走向宇宙的决心。

17 黑科技的巅峰在太空探索的过程中,林逸和他的团队不断解锁着更高级的黑科技。

他们发现了新的能源形式,研发了更加先进的武器和防御系统,甚至开始探索生命的奥秘。

这些黑科技不仅让人类在宇宙中站稳了脚跟,也让地球变得更加安全和繁荣。

林逸的名字传遍了全球,成为了人类科技史上的传奇人物。

然而,林逸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他深知,科技的道路永无止境,人类的探索也永远不会停止。

他将继续攀爬科技树,向着黑科技的巅峰迈进。

18 未来的曙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在宇宙中的探索越来越深入。

他们建立了太空城市,开发了外星资源,甚至与其他文明进行了接触和交流。

林逸站在太空城市的观景台上,望着璀璨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希望。

他知道,这一切都是科技的力量带来的,而科技的力量将永远推动着人类向前发展。

在未来的日子里,人类将继续攀爬科技树,解锁更多的黑科技。

他们将面对更多的挑战和困难,但也将拥有更多的机遇和希望。

而林逸,将永远站在科技的前沿,带领着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他的故事,将成为人类科技史上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科技的巅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注:以上小说为虚构作品,内容基于黑科技文设定展开,旨在展现科技改变世界、拯救人类的主题。

实际科技发展与小说情节可能存在差异。


用西北稀土矿的提纯生产线。”

林深看着系统弹出的新任务边境防御紧急需求:72 小时内完成 500 辆坦克的隐身改装,奖励科技点 15000,解锁三级科技树,“隐身涂层的关键材料是掺铒的光子晶体,现有的产能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应用。”

三天后,当第一辆涂着哑光银灰涂层的 99A 主战坦克驶入边境阵地时,敌方的雷达操作手正打着哈欠切换频道。

下一秒,屏幕上突然跳出大量杂乱的信号,像无数只麻雀在雷达屏上跳动 —— 直到指挥部传来怒吼:“笨蛋!

那是中国人的隐身坦克,给我用红外成像!”

<但红外镜头里,本该散发着高温的钢铁洪流,此刻只呈现出与周围环境相差不到 0.3℃的微弱温差。

当我方炮兵根据无人机传回的坐标发起覆盖式打击时,敌方指挥官还在对着雷达屏幕破口大骂,直到第一发穿甲弹击穿指挥车的装甲。

第七实验室里,林深看着任务完成的提示,科技点直接飙升到 18000。

系统界面的三级科技树正在缓缓展开,新的选项闪烁着微光:太空电梯基座材料(10000 点)、量子通信阵列(8000 点)、可控反物质湮灭(20000 点)。

他的手指悬在 “太空电梯” 选项上,突然听见陈雨薇在门口喊:“林博士,‘启明 Ⅰ 号’的磁体组装完成了!

陈院士说,明天就能进行第一次等离子体注入!”

窗外的月亮被薄云遮住,系统的倒计时还剩 22 天。

林深摸了摸口袋里的门禁卡,那里还存着昨天收到的神秘邮件 —— 来自某个匿名邮箱的太阳活动监测数据,显示日冕物质抛射的强度已经突破了百年极值。

“明天,” 他轻声对自己说,“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3 星辰起点“全体注意,倒计时三分钟。”

第七实验室的主控室里,林深盯着中央屏幕上的 “启明 Ⅰ 号” 装置。

直径五米的环形磁体正在发出低沉的嗡鸣,液态氘氚燃料正通过管道注入反应腔。

陈立远站在他身边,手心里全是汗。

“两分钟,磁约束场强度达标。”

系统界面疯狂闪烁,科技点数值在所有参与项目的科研
堪称科技奇迹的狂飙。

第七实验室的工程师们在系统提供的蓝图指引下,将原本需要三个月的卫星组装压缩到两天完成。

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托举着十二颗银色卫星矗立在发射场时,国际社会还在为中国突然公布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而震惊。

“倒计时六十秒。”

林深站在指挥中心,看着屏幕上的卫星阵列。

系统的倒计时已经归零,取而代之的是实时更新的太阳风暴监测数据:日冕物质抛射的速度达到了每秒 2000 公里,比预测提前了整整四天。

“三十秒,发动机预热完成。”

每颗卫星的磁流体发动机开始喷射出幽蓝色的等离子体流,在夜空中划出美丽的轨迹。

当第一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时,太阳风暴的前锋已经抵达地球磁层。

“点火!”

十二道淡蓝色的光环在同步轨道展开,像给地球戴上了一串璀璨的项链。

几乎在同时,地面监测站传来数据:电网系统的感应电流峰值从危险的 12000 安培骤降到 300 安培,所有的变电站都安然无恙。

国际能源署的官网首页,实时更新的新闻标题不断跳动:《中国奇迹:可控核聚变与太空防御系统同步亮相》《太阳风暴中的诺亚方舟 —— 中国科技拯救全球电网》第七实验室里,林深看着系统界面的人类科技认同度突破 30%,新的科技树选项正在解锁:曲率引擎理论(50000 点)、戴森球基础结构(100000 点)、意识数字化技术(80000 点)。

陈雨薇突然拿着一份加密文件冲进来:“林博士,刚刚收到的卫星图像 —— 月球背面出现了异常的能量反应,像是某种... 不属于人类的科技装置!”

林深的呼吸骤然加快,系统界面突然弹出全新的主线任务:检测到地外科技存在,启动 “星辰大海” 计划 —— 解锁月球基地建设技术(消耗科技点 20000),人类即将迎来第一次星际接触他走到落地窗前,看着夜空中闪烁的十二颗防护卫星,突然露出微笑。

曾经遥不可及的科幻,此刻正在他手中变成现实。

而这一切,不过是科技黎明的第一缕曙光。

“通知航天局,” 他转身时,眼中闪烁着
人员的兴奋情绪中直线上升。

林深能清晰地感受到,某种超越物理法则的联系正在将他与整个实验室的设备相连,仿佛 “启明 Ⅰ 号” 就是他身体的延伸。

“一分钟,燃料注入完成。”

窗外突然传来闷雷般的声响,是十二台备用发电机同时启动的声音。

整个实验室的电力供应此刻全部集中到 “启明 Ⅰ 号”,墙上的电压指针开始疯狂摆动。

“三十秒,启动中性束注入器。”

淡蓝色的等离子体流在反应腔中显现,像一条活物般扭曲游动。

林深看见系统界面的任务进度条开始跳动,“启明 Ⅰ 号” 启动任务:10%...20%...“十秒,磁场位形优化系统启动。”

原本紊乱的等离子体突然变得驯服,在十二组超导线圈形成的磁阱中稳定下来。

监测屏上的温度读数突破一亿摄氏度,而能量输出端的电流表开始有了反应。

“点火!”

轰鸣声中,整个实验室微微震动。

当第一束稳定的电流从 “启明 Ⅰ 号” 输出时,主控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陈立远紧紧握住林深的手,声音颤抖:“孩子,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们再也不用看那些西方国家的脸色了!”

系统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恭喜宿主完成 “启明 Ⅰ 号” 研发,获得科技点 10000,解锁三级科技树,人类科技认同度突破 10%但林深没时间庆祝,他盯着系统界面新增的提示:检测到太阳活动异常提前爆发,宿主获得紧急任务 —— 十五日内建立近地轨道辐射屏蔽系统,否则地球电网将在强磁暴中瘫痪“陈院士,” 他突然转身,“我们需要立刻启动太空计划。”

当国家航天局的代表团冲进实验室时,林深已经在系统的帮助下完成了辐射屏蔽卫星的设计方案。

十二颗装备磁约束等离子体屏障的卫星,将在地球同步轨道形成一个电磁防护网,抵御即将到来的太阳风暴。

“发射窗口只有三天。”

他将设计图推到航天局局长面前,“每颗卫星需要搭载我们最新的磁流体发动机,推进剂用实验室库存的超导铯等离子体 —— 这些,我都能在四十八小时内准备好。”

接下来的三天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