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赵林王秀英的其他类型小说《我在古代种田养家糊口赵林王秀英小说结局》,由网络作家“叶盼兮”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大姐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就好,他可不想因为一碗疙瘩汤引发大姐的夫妻大战。赵大秀有很多年没见过赵林,小时候几个弟弟都是跟在她身后长大,对他们的关心不比李桂花少。她早就收到娘家人捎的消息,知道老二活着回来了。可不年不节她也没有理由回娘家,正准备借着端午回娘家看看,没想到赵林先上门了。她有一肚子话想问,却强忍着,让赵林吃完再说。有人在旁边一直盯着不放,赵林哪还吃得下。“大姐,你想知道什么?”还是说完再吃,天气热疙瘩汤也烫得下不去嘴,正好晒凉。赵大秀听他这样,也就不再客气,拉着他当然是想问战场上的事,还有他的婚事。都说长嫂如母,这长姐也是一样的道理。她对几个弟弟都是一样的喜欢,真要说喜欢谁多一点,也是赵林。她是心疼这个弟弟从小就懂事听话,家里让...
《我在古代种田养家糊口赵林王秀英小说结局》精彩片段
大姐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就好,他可不想因为一碗疙瘩汤引发大姐的夫妻大战。
赵大秀有很多年没见过赵林,小时候几个弟弟都是跟在她身后长大,对他们的关心不比李桂花少。她早就收到娘家人捎的消息,知道老二活着回来了。
可不年不节她也没有理由回娘家,正准备借着端午回娘家看看,没想到赵林先上门了。她有一肚子话想问,却强忍着,让赵林吃完再说。
有人在旁边一直盯着不放,赵林哪还吃得下。
“大姐,你想知道什么?”还是说完再吃,天气热疙瘩汤也烫得下不去嘴,正好晒凉。
赵大秀听他这样,也就不再客气,拉着他当然是想问战场上的事,还有他的婚事。都说长嫂如母,这长姐也是一样的道理。
她对几个弟弟都是一样的喜欢,真要说喜欢谁多一点,也是赵林。她是心疼这个弟弟从小就懂事听话,家里让他服兵役他就去,没有哭闹也没有提条件,回来说分家就分家,也没有多分家产。
她是出嫁女不好多管娘家的事,却也希望赵林能过得好,在战场上受了那么多苦,回来还是过得苦可怎么办。
哪怕她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妇道人家,也知道上战场有多难,也别说伙头兵不会死人,服徭役还能死人,上战场还有不死人的道理。
赵林也感受到赵大秀的关心,可惜原主不在了,要是他还在,一定会高兴这个世界也还有真正关心他的人。
他挑了一些高兴的事说,这可不是自家,还是不要惹得大姐落泪,大姐夫的父母还在,别惹得老人不高兴。
姐弟俩说到一半,听到消息的大姐夫也赶回来了,手里还提着一条肉。
“大麦,这是二弟吧,难得来一趟,今天一定要留下来吃饭。”汪承发也是第一次见这个传说中的小舅子,光看外表倒是一表人才,希望是个好的。
赵林摇头:“大姐夫,不和你客气,还要跑一趟二姐家,下次来一定吃饭。”
赵大秀也点头:“算了,让他们走。二秀家还有一段距离,留下来吃饭天就黑了,赶夜路不安全,还是早点回,爹娘也放心。”
妻子都这样说了,汪承发也不反对,只是非要把手里的肉让赵林带走。
赵林怎么可能要,可他也不善于推来让去,只好趁机跑得远远的。
赵大麦在后面一边追赶,一边埋怨他也不提前通个气,留下他一个人面对热情的大姐夫。
兄弟俩赶到赵二秀家又是另一番光景。
赵有德当年挑女婿还是经过认真考察的,看汪承发就知道他是个有眼光的,二姐嫁得也不比大姐差,可就因为没有儿子日子就过得一团糟。
赵二秀的夫家姓苗,二姐夫苗大力兄弟三个,家里地不算特别多,但离镇上近,时不时在镇上摆摊卖东西,小日子过得也不差。
苗大力是小儿子,父母也算偏疼,又还没分家,按理说日子该好过。可偏偏因为赵二秀没儿子,日常生活没少妯娌和婆婆的气。
其实赵二秀也不是没生儿子,是生了没站住。她嫁过第一年就怀了龙凤胎,俩孩子都平安生下来,只是大人有些亏损,当时请了大夫看,说是身体亏空太厉害,要养几年才能再生育。
苗大力和苗家当时都不在意,已经有一对龙凤胎,晚几年再生也不影响什么。可谁也没想到,龙凤胎里的男孩会因为一场风寒没站住。
第二天一大早,赵林爬起来简单用冷水洗漱过,再把水囊装满水,骑着毛驴就往镇上走。从村里到镇上不过小半个时辰的路程,他以为到得很早,没想到其他人更早。
卖东西的小贩和买东西的村民早早把镇上唯一一条路已经挤满人,他牵着毛驴只能慢慢朝人流里挤。一边挤一边还被泼辣的大娘骂,他也很无奈,镇上没有临时照顾牲口和马车的人,他只能牵着毛驴影响交通。
走不动他就不走了,找了一家面摊先吃早餐,等人少一点再逛。要买的东西他已经列好单子,除了家具和厨房用具比较急,其他东西可以慢慢添置,不用和其他人抢。
小面馆的生意很好,最重要的是面馆旁边有一面空地,可以把毛驴牵住。镇上的面比庆云城要便宜,只是不知道味道如何。
大部分人都是吃光头面,只有少部分条件不错的人才会吃放肉浇头的面。也有素浇头,但很少有人吃,花钱在外面吃素面,还没走出面馆就要被人嘲笑不会花钱。
赵林也要了一碗素面,其实他很想吃肉,嘴里都淡出鸟味,但加肉浇头要贵六文钱,都能买半斤猪肉了,还是省着买猪肉回去自己煮。
吃完面,人流也不见少,他只硬着头皮往人群里挤。好在这次没人骂他,反倒有不少人见他脸生,打听他是哪里人。
他说是大丰村的人,还有人不信,报了赵有德的名字才打消了大家的怀疑。知道他的根脚后,周围向他推销的小贩都冷淡不少,他们还以为来个外乡人,还想多赚几个钱,早知道就不浪费口水。
赵林也松口气,小贩卖的东西虽好,但都不是他急需的,只能等下次。他直接往集市最西边走,那里有唯一一家家具店。
赵林站在大门口问:“掌柜,你这里有没有现成的家具卖。”
生意上门,掌柜笑脸相迎:“小哥,你要什么样的家具?”
“我要一张床,一个柜子,一张吃饭的桌子。”其实他还买一张书桌,但想想手里的钱,决定还是再等一等。
“都有,小哥可以去后面看看。”家具店是用自家院子开的店铺,大部分家具都放在后面院子里。
赵林走到院子里转了一圈,款式都一个样,做工还不错,也就材质上有些不同。他不是很满意,材质一般,价格却不便宜,可镇上只有这一家店卖家具。
偏偏他急着要,不想再打地铺的话,他最好今天就把家具买回去。
“这几件一共多少钱?”
掌柜看了看赵林挑中的几件家具,除了刚才报的床和柜子、桌子,还有几把椅子和一个大浴桶,迅速算一遍报了一个价。
“什么?十两?”赵林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他挑的都是最差的,居然还要十两,钱可真不经花。
他才回来多久,二十八两半就只剩十八两。买宅基地花了三两,除了交契税的钱,还有给村长买礼物的钱,另外请村里人帮忙干活又花了三两,剩下的一两半也不知道花在哪里。
不行,以后还是要记个账,不然钱花了还没地方报账,日子过得糊里糊涂。
眼看着手里的钱越来越少,他是舍不得花十两银子买家具,打地铺不是长久之计,床是必须要买的,其他东西是不是可以省省。
村里没有木匠,但是也不一定要衣柜才能装衣服,就他那几件破衣裳,随便找个地方放着就行。吃饭桌子更可以再等等,一个人站着吃也应付过去。
“掌柜的,能不能便宜点。”
掌柜看一眼他的穿衣打扮:“九两半,不能再少。”
“太贵了,那桌子和柜子多少钱?”赵林耍了个心眼。
“六两。”
“那单买床是三两半,三两能不能卖?”
掌柜气得瞪大眼睛:“谁告诉你的床三两半,这床至少值五两,三两半不卖。”他卖了半辈子东西,没见过这样讨价还价的买主。
赵林厚着脸皮继续讨价还价:“柜子和桌子卖六两,九两半减六两,那不是证明床只要三两半。您要觉得三两半不能卖,三两也可以。”
“不卖,哪里来的小伙子,不买就别捣乱,赶紧走,别影响我做生意。”掌柜都不想搭理赵林,要不是开门做生意没有赶客的道理,他早就动手赶人了。
“掌柜,我是真心想买,你说个真心价,多少钱能卖?”他可不信掌柜是真生气,只要没赶他走,他就要继续试着还价。
“最低四两银子,不能再少。”
“三两。”
“不行,三两要亏本。我这张架子床可是上等楠木,费了老夫大儿子三个月的功夫才完成。你可以四处打听打听老夫的信誉,保证没有半句假话。”
原来这些家具都是掌柜自己做的,他这是家传手艺,年轻的做家具,年纪大了木工活交给儿子,他专门负责售卖。
赵林摇头:“掌柜的,你的话我都信,可是我没钱,手里只有三两银子。你就说卖不卖?不卖我就走。”
说完他转身就走,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数:“一、二……”
还没数到三,掌柜就开口喊他:“回来,你回来。”
“掌柜,你同意卖啦?”
“算了,算也,看你可怜,三两就三两,记得以后要多照顾生意。”掌柜一边收钱一边算账,这张床是大孙子练手之作,做工差了点,能收回钱就好。
赵林付完钱,把地址留给掌柜的,原来这个时候做生意也有送货上门的服务,亏他买之前还担心大件带不回去。
买完床,又去杂货店买厨房用具,锅碗瓢盆都需要,不过杂货店只有陶瓷罐,其他如筷子、菜板和锅盖之类的东西倒是挺齐全。
锅是铁器,他要找铁匠买,结果到了之后才知道铁器不仅贵,还要登记,不是想买多少就是多少。除了铁锅,家里还需要菜刀,他想买两把菜刀,生熟食分开,结果铁匠不让,说官府有规定一家只能买一把菜刀,旧的坏了也要回收。
这可真是有钱花不出去,还好铁锅不限购,他买了一大一小两口锅,一口做饭,一口烧水。分开的最大好处是以后都不用担心喝的水里飘着油花。
赵有德心里闪过几分欣慰,只要老二不提过分要求,这个家就好分。他为人父,对不起老二,可没有对不起老大和老三兄弟俩。
村里多少人分家都吵闹不停,为了鸡毛蒜皮的利益争得脸红脖子粗。自家三个儿子,不管心里怎么想,面上能维持这份兄弟情就很不错,比他们那一辈强。
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兄弟仨听他说不和儿子过,反应各不相同。赵林是无所谓,赵有德夫妻年纪也不大,想要单过也正常。
赵大麦兄弟俩却不赞同,哪有分家让父母单过的道理。特别是赵大麦,他是长子,分家后父母不跟着他过,村里人背后肯定要说他不孝顺。
背上这么个坏名声,以后还怎么出门见人。
李桂花也不同意,谁家老人分出去单过,都是跟着大儿子过,哪有老俩口单过的道理。
赵有德可不管他们说什么,既然都对田地的分配没意见,那就这样定下来。他劳累一辈子,也想过几天舒心日子,而不是一辈子为儿孙活。
当初他分家的时候只从父母手里得了四亩上等田,五亩中等田,剩下的地都是他一点点积攒钱买回来的,希望赵大麦兄弟也能和他一样多存钱买地。
赵大麦还想劝赵有德跟着他过,实在劝不动,才不得不答应下来。对他爹多买地的要求,也保证会努力做到。
赵有德为了让大儿子放心,也表示会当着村长的面说单过是他主动要求,不是儿孙不孝。
“爹,我不是这个意思。”
赵有德挥手:“行啦,你不用解释。”
村长过来时,赵家已经把一切都商量好。
除了地和粮食,最重的事就是赵有德夫妻的养老,得知夫妻俩要单过,等将来老得动不了才归老大管,他也有几分佩服。当然他们那份田产以后也归赵大麦,长子养老送终,他多占一份地也不算当父母的偏心。
没想到赵有德会这样做,不过人家自愿,儿子也不反对,他也不会自讨没趣站出来反对。他们留着那份地也归老大,现在能动就老俩口单过。
他来也只是做个见证,倒是近几年村里分家最轻松的一回。分完家,他提出要走,赵有德坚持留他吃饭,哪有请村长主持分家不吃饭道理,再说饭菜早就准备好。
村长提出要走只是客套话,赵家真心留客,他自然顺着主人家的心意留下来。他也不是谁家的饭都会吃,有些人分家大打出手,这样的分家饭请他吃,他也不会吃。
赵家的条件一般,哪怕请客也没有大鱼大肉。家里养的鸡还要留着下蛋,是不可能杀来吃,新鲜肉要走到镇上才有卖,临时想买也来不及。
李桂花也只能利用家里现有的食材做饭,有俩个儿媳妇打下手,饭菜很快出锅。野葱煎鸡蛋、凉拌香椿、韭菜炒河虾,家里还有腊肉,切了炒了熏干和莴苣,再加上份蒸腊鱼,最后一大海碗鸡蛋酸菜汤。
已经七个菜,李桂花想了想,又用油炒了一盘干黄豆当下酒菜,硬是凑了八大碗出来,摆上桌也不算难看了。
村长对赵家的经济情况也算了解,对饭菜还算满意。他在家也没有这么好的饭菜,还能喝到酒,就已经是顶好。
家里人多,一张八仙桌坐不下,李桂花把饭菜分成了两桌,女人和孩子坐另一桌。
赵林坐在男人一桌,陪着村长吃饭聊天,说一些战场上的见闻。他不喝酒,几口就吃完,村长却是喝了大半个时辰,也不知道是酒还好喝,还是吹牛有意思,一直不见他有停下来的意思。
一直到村长家的大孙子上门找人,村长才带着不舍离开。他很久没有吃过这么舒心的分家饭,要是村里其他人都能像赵家和和气气分家,他这个村长也能省三分心。
村长离开时,天已经黑了。赵林哪怕很不乐意睡柴房,也只能暂时将就一晚。其实不止将就一晚,在新房子没有建好之前,他要一直在柴房过夜。
建房的事已经和村长说好,他不打算建在赵家院子里,而是另外买地起新屋。赵家的院子看着是大,但是过几年俩个侄子大了也要建新房,那个时候就不够用。
他不打算挤在一起,村里又不是没地,花点小钱省去以后的麻烦。他都计划好,就在赵家旁边买块地基,院子一定要留大一点,以后前院栽树后院种菜。
赵有德夫妻还想二儿子住在一起,但是明显赵林翅膀硬了,不愿意听安排,也只能由着他去。建在这边也行,也不是多远,走几步就到,和同一个院子区别也不大。
柴房的条件不好,赵林一晚上没睡好,天刚亮就起床找赵有德安排建房的事。他倒是想直接找村长,但自家有人不用,村里人只会觉得他傻。
在现代农村也摆脱不了宗族和兄弟,古代社会只会更难。他就算想亲兄弟明算账,很多事也扯不清,不如该用人的时候好好用自家兄弟。
赵有德也早就起来了,喝了一碗水,饭都没吃就开始忙活。临时起房子,要忙的事情可不少,他不亲自盯着不放心。
赵林两辈子都没有建房的经验,还真不懂农村建房是个什么流程,还好有赵有德在一旁提醒。想要建房子得先准备好木板,从村后山砍树木是来不及,只能花钱从村里其他人家买。
有些人家准备好建房的木柴,但是一直没有动工,只要价钱合适,肯定有人愿意卖。村里不缺木柴,村子后面的山上都是树,交一点钱给村里就可以砍下来晒干锯成板。
村长一般不会限制大家上山砍树,砍树是个危险活,不是真有需要,没有谁会上山。平时村里人打柴都不会往深处走,就是怕深山老林里有野兽,遇到怕是逃都逃不掉。
赵林和村里人也不熟,干脆把钱给赵有德,让他出面买木板。木板的事落实好,最重要的是地基,他被赵大麦拉着打地基。
“大哥,不急,我先找村长办好契书再挖也不迟。”赵林习惯先办手续再干活。
赵大麦不同意,村里人都是这样干,和村长口头说一声,先把房子建起来再去办契书也不迟。
他们村里离庆县远,平时有什么事都村长说了算,契书的事根本不用急。村里有些人没钱,房子都建好也没办契书,还是村长三催四请才舍得花钱办契书。
赵林久等不到答案,失望地开口:“我可以自己建房,但是家里没分家,这个账要怎么算?”
好男不吃分家饭,他不介意自己出钱建房,但是也不能一直吃亏。原主服兵役也算报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他愿意给赵有德夫妻养老是不想名声有亏,也是不想亏欠原主,不是真对赵有德夫妻有多少感情。
李桂花知道老二手里有钱,却没想到他宁愿拿出来建房也不愿意交给家里。都是一家人,又没分家,怎么就不能拿出来一起用。
赵有德比她强一点,却没彻底糊涂。赵林愿意出钱建房子是好事,以后房子肯定是他所有,他手里剩下的钱也不需要上交,但是他成婚需要的费用就自己解决,家里是帮不忙。
不是他当父母的偏心,是实在无能为力,手里没有出彩礼,也没有钱办婚礼。
赵林不同意,他出钱建的房子肯定贵了,结婚的事更是不急,他也没指望赵有德夫妻出钱出力。关键是让他出钱可以,账必须算清楚,最好直接分家。
趁他刚回来,直接分开也能说清楚,时间久了再提分家可就说不清了。
赵有德倒是无所谓,同在村里住着,二儿子要分家就分,谁让他当老子一碗水没有端平。李桂花倒是有不同意见,可家里没有谁听她的。
除了她,其他人都乐意分家。王氏和李氏不想家里多个单身的叔伯兄弟,都担心不分家的话,公中要给赵林娶妻生子。现在分不去,他们占不到赵林的便宜,但也不会吃亏。
赵大麦和赵大石兄弟就不用说了,他们本来就心虚,觉得自家占了便宜。分家能让赵林不闹,按他说的办也不是大事。
到家第一日就谈定分家的事,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赵有德让李桂花去厨房做饭,给赵林接风洗尘,顺便请村长过来主持分家大事。
赵大麦去请村长,赵林从行李中拿出一包茶叶,质量不算太好,但也比村长平时喝的碎茶叶渣强。在村里拿出来招待客人都够用了,拿来走礼不跌份。
赵有德叹口气:“二蛋,是爹娘对不起你。”
“爹,我现在叫赵林,是去军营后上官给起的大名,以后就别叫我二蛋了。”赵林不是嫌弃二蛋这个小名,是真不好听。虽然赵林并没有多好听,但至少是个普通人的名字,不丢人。
赵有德愣了一下,缓缓点头表示记住了,以后就叫他赵林,自家人先改口,也会和村里人说一声。
村长见到赵大麦还有几分奇怪,明白他的来意之后,只剩唏嘘。家里儿子多了也不是好事,有钱没钱都会争,也不知道等会赵家是什么情况。
等赵大麦回来,赵有德才开始当着全家人的面算账。他可不是李桂花那个糊涂的,既然要分家就要分清楚才好,不能背后被儿孙怨恨。
王氏和李氏对视一眼,没想到她们俩也能坐下来旁听,更没想到公爹说分家就分家,她们都没机会通知娘家一声。
虽然娘家也不一定能支持什么,但有个娘家人撑腰,底气也更足,不担心吃亏。
赵林听便宜爹算账,看样子还不算太糊涂,他也乐得轻松。在分家的问题上也不打算太计较,只要不太过分,他就认了。
也不是他瞎大方,主要是赵家军,没有什么资产。要真有钱,当年就会花钱解决服兵役的事。
“家里一共二十八亩地,八亩上等水田,十亩中田,十亩下田。粮食有几百斤,房子就现在各自住着的,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也不值全,你们看怎么分?”
说是征求儿子的意见,其实赵有德心里已经有主意。家里的农具和牲口不能分,房子就按现在住着的分。
地则分成四份,三个儿子各二亩上等水田,中下田各三亩,剩下的一份给他们夫妻俩。至于其他不值钱的小东西也均分,当然也可以不要。
赵林让赵大麦和赵大石先说,他是无所谓的态度,说实话他有些怕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可不是一般苦,他还没有做好这个心理准备。
赵大麦是长子,平时有什么事都是带头,这次也不例外。他心里想的和赵有德差不多,不过是分成三份,三兄弟平分二亩上等田,中下田各三亩,剩下的二亩水田给赵赵林。
还有一亩中等田归他,他给父母养老。他赵大石是小儿子,就吃点亏拿下等田。
李氏有点不乐意,凭什么他们是小儿子就要这个亏。不过她还没开口,赵大石就点头同意。大哥是长子,要给父母养老,理应多分一点,二哥服兵役是全家的事,又没成亲生子,拿二亩水田也还是亏。
他在心里算过账,娶个媳妇也不便宜,按村里的行情,彩礼至少要二两银子,还有其他一些花费,一场亲事少说也要五两银子才行。
一亩上等田才卖十两银子,中田最多六两银子,下田更便宜,才二两银子。他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这么多田,还是父母一点点添置的。
买地的银子还包括二哥投军时给的安家银子,认真算下来他才是家里最占便宜的。大哥虽然没服兵役,可是比他大许多,地里的活也干得最多,还要给父母养老送终,也要花钱。
赵大石都答应了,李氏心里不乐意也只能按捺下来。村里其他家分家儿媳妇可是连旁听的机会都没有,她可不敢当着公婆的面提不同意见。
王氏心里也不乐意,不过和李氏一样不敢开口。她只敢在心里嘀咕自家男人是长子,要给公婆养老,怎么能均分田地,应该占大头才对。
赵大麦没管妻子的脸色,他看小弟同意,赵林也不反对就很高兴。没人反对就证明他的提议很公正,只看爹娘是什么意见。
赵有德没看长子,反而盯着赵林:“老二,你说呢?”
赵林没意见,任由便宜爹做主。赵大麦的方案还是很公平,从他身上就能看出来赵家的家风不算太差,他就算吃亏也不会亏到哪去。
赵林连连摆手拒绝,他可不敢带其他人上山,亲兄弟都不行。自己一个上山没什么,就算遇到危险他也能对自己负责,可万一他们出事,不说王氏和李氏会如何恨他,就是赵有德夫妻也会怪他害人。
赵大麦兄弟俩再看着他都没用,他马上就上山,他们则什么都没准备,怎么同行。要不是担心下山晚了,赵有德会找不到人,他根本就不会告诉任何人上山的事。
特意选择出发前一刻到老宅说这事,就是担心有人拦着,还好只有李桂花一人不太情愿。
他直觉山上没有什么危险,他可是找村里老人打听过,这么多年都没有大型动物下山的事发生,更早以前山上也没有老虎、狼之类的传闻,村民们都说从小到大别说猛兽,连野猪都没见过。
也就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小时候听过野猪的传闻,这也是赵有德不拦着的原因,他活了大半辈子也没听说山上有什么太大的危险,只要不遇到毒蛇,其他上不会有什么事。
其实村里人也不是不进山,只是山里没危险也就没有什么好东西,没谁愿意往山深处跑。平时村里人打点柴,在山外围随便捡点枯枝落叶就够烧。
村里人砍树都不愿意进山林深处,就算里面的树更大更好,也没人去。太大的树对他们没用,砍又难砍断,真砍断了运下山也是个难题,还不如就在山脚活动。
赵林也不知道上山会遇到什么,但守着一座山不去看看,心里多少有些不甘心。为了这次上山,他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工具、药物,食物和水,还有衣物。
上山的路上还遇到不少村民,大家看他奇怪的打扮好奇打听他上山要干什么,知道他只是闲着没事干,纷纷摇头说他是吃饱撑得慌。
村民们可不觉得山上会有什么好东西,连野兔都不多,上一趟山把衣服刮破才不划算,动得多消耗的粮食也多,没事干在家闲着乘凉多好。
赵林笑了笑,没有过多的解释什么。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村也勉强算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说不定这趟上山就有新发现。
村后的山不大,与其说山不不如说大一点的土坡。山是无名小山,但村民们为了好称呼给取了个名字叫老虎窝。
山上从来没有过老虎,还取名叫老虎窝,也不知道是谁取的名。
赵林是不懂起名的人是什么想法,他严重怀疑是以前的人为了霸占山林特意取个凶狠的名字好吓退附近的土财主。
现在山成无主的,但附近的村民没事也不敢上山,还动不动吓孩子往山上跑就会被老虎刁走。村里其他人也知道老虎窝有老虎的传闻是假,但没人较真要上山,除了赵林。
平时村民们砍柴也只是在山最外围,村里也没有猎户,他一直往上爬,越走越慢。
山上没有路,除了树木就是杂草,有些地方的草比人还高。一边打草一边走,走到草深树密的地方还要用柴刀开路才能继续走。
就这样走走停停,走了大半个时辰也才爬到半山腰。
山上有什么可吃的猎物,难怪村民们不愿意上山。其他动物倒是有一些,可除了天上飞的鸟,也就黄鼠狼多,连野鸡和野兔都少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