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代都市 > 精选小说推荐三兄弟穿越记

第2章 回村

发表时间: 2024-04-26

“我感觉我脑子里的知识比以前清晰了很多,这个朝代还没卫星呢!

要是我成功发射卫星,那我是不是成为全世界的伟人了。

你们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读书,会不会知道伟大的科学家陈浩呀!”

陈浩一脸兴奋的看着天空。

“这还用问,看你额头上的头发是秃的,肯定不是剪了才秃的,是白日做梦才秃的!”

陈凯打趣陈浩,然后用手拍拍裤子上的破洞。

“走,先回家!”

陈凯一面走,一面唤着两个弟弟。

三人沿着来时的小道,一边走一边叮嘱两个弟弟回去先不要乱说话,看看情况再说。

陈家村位于台南县三十公里靠山的一个村子里,村里西十来户,全部是外来户,几百来号人。

清朝人口大爆炸,清末人口三亿多。

如此庞大的人口下,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离开大陆,有的来到了台湾,很多人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甚至远洋到了东南亚各地。

在那安家,所以东南亚国家的华人比例才如此高。

回到了村口,眼尖的狗子看见他们三兄弟。

远远就叫着“浩子哥,你们去哪回来呀?

出去也不叫上我”。

陈浩只能挥挥手示意一下,因为平时自己的那些兄弟都叫他“浩子”。

二狗子看见陈浩没说话,又对陈宝说“宝子哥,你爷正在找你们呢,看样子很生气,手里还拿着鞭”。

陈宝也没说话,跟着大哥一起走回去。

“凯子哥!”

刚喊出来,被陈凯瞪着,狗子顿时吓到了,那眼神太可怕!

“凯子!”

两个弟弟捂嘴笑了。

看着前面一座座像蘑菇一样的木头房,简单的泥巴补缝,三兄弟愣住了。

原来古代穷人的住所是这样。

只有稍远一家青砖大瓦房,那是王地主家的。

狗子看着这三个平时的玩伴不搭理自己,摸摸自己的脑瓜讪讪地走开了。

到了自家院子,看着木栅栏围起来的几间木屋,屋顶是叠起来的茅草,看着就不怎么结实。

屋前有位五十岁左右的老太太正在编竹篓。

突然抬头看见三兄弟忙叫道“乖孙们哟!

愣着在那干嘛呢,饭菜在灶房。

快去趁热吃!”

听到这话,三人顿时不知所措。

陈宝灵机一动,用手掐了一下弟弟的屁股。

顿时一懵,没穿内裤。

陈浩知疼“哎哟!”

了一声,把陈宝的耳膜都震疼了。

“捏我干嘛!

,,,,,,奶!

二哥掐我这个猴崽子,总喜欢欺负俺家老三,来!

奶看看!

掐哪了?”

“这,这,裤裆怎么破那么大的口子!”

顿时,陈浩脸颊一红,护着裤裆就跑回房间!

陈宝,陈凯两人早就在厨房笑着喝粥了!

陈宝低头一看自己的裤裆,我去!

自己的裤裆,开口更大。

陈宝放下碗,也溜进来房间里。

陈凯喝着寡淡的白粥,默默的想着:来到了这个年代,自己接下来该怎么生存下去,给家人们带来安定的日子!

自己读书不多,高中毕业就去参军了。

论军事还行,论创造发明自己也是半桶水,看来这块要靠弟弟们了。

自己的一身本领还在,况且原主的身子板还顶好。

不说八块腹肌,西块应该有!

想着想着,突然外面传来敲锣声和吆喝声。

Duang!“各位家主老槐树集合,村长有要务相商!”

Duang!

Duang!“各位家主老槐树集合,村长有要务相商!”

村里一般有大事发生才会敲锣集合,每户需有说得上话的人参加,好事坏事都要传达到。

敲锣的人,锣敲得如此之急,村里肯定发生大事了!

“阿凯!

速速去叫你爷回来!

他在山坡的玉米地!”

听到奶奶吴氏的叫唤,陈凯一时从沉思中醒悟过来。

这是村里的急事,不可耽误。

放下碗筷,陈凯小跑着出门。

“大哥,我们也去!”

陈浩和陈宝两人还在房间里打闹呢!

听到奶奶的喊声,出到房间就看见大哥小跑出门。

“你俩在家等我回来!”

陈凯头也不回的跑出院子。

既来之则先安之!

陈宝陈浩两人只能默默进入古代角色,一人拿起地上的镰刀,将竹片削薄,一人拿柴刀将竹子削成片。

吴氏对着两个乖孙笑了笑。

“我的乖孙们都长大了,你们都到了说亲的年纪了。

奶老咯!

希望还能看到你们三成亲的样子!”

“奶,您呀!

一点都不老,您和爷还没享我们三个孙子的福呢!”

“对,一点都不老。

将来我们娶漂亮,贤惠的孙媳妇,伺候您老,还要盖大大的房子住,每天能吃上大鱼大肉,让您每天都能乐呵呵的!”

陈宝双手握住奶奶的手,顺便给陈老太把了把脉。

老太并无大病,只是抵抗力弱,容易感冒,一感冒需要很久才会好的那种。

“爷!

村里可能出事了!

村长敲锣召集大家村中大槐树集合!”

陈凯跑了三里地,一点不气喘的喊道。

现在是六月初,玉米快成熟,过一个月时间就可以收获了。

正在摘玉米的陈老头听到陈凯的喊话,手上一顿,停了下来。

“你爹娘不在家,一起去看看!”

于是陈凯背起满是玉米的竹篓,跟在陈老头身后,望着爷爷有点驼背的身影,陈凯不禁眼眶有点湿润。

前世的自己也曾做过农活,小时候是纯人工劳作,那种累无法想象。

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农用机械,轻松便捷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而清末的农民不仅累,粮食产量还相当低。

人多地少,交完粮税家里几乎所剩无几。

遇到灾年就要忍饥挨饿,有些人得卖地过日,甚至有些家人要卖儿卖女方可度过难关。

所以农民每天都得在地里忙活,尽量让地里多产出粮食,早出晚归精心照料着自家的土地。

小说《三兄弟穿越记》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