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推拿治疗疾病已广泛地运用到骨伤、内外、妇儿及五宫等科中,因而它具有多方面的治疗作用。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
1.补虚泻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最基本法则。推拿在治疗中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法,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给予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刺激,以达到补泻的目的。
2.消肿止痛;祖国的医学认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说明疼痛的产生与经脉气血的通畅与否有密切的关系。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感受外邪、外伤淤血、扭伤劳损、肌肉痉摩、变性粘连等所致的疼痛,都与经络不畅、气血淤滞有关。通过一定的推拿手法,可起到行气活血、疏通经
络、舒筋解痉、剥离粘连等作用。最终使气血通畅,从而达到
消肿止痛的目的。
3.温照散寒;对于感受寒湿,或体虑内寒所造成的筋肉痉挛、关节僵硬、痿弱无力,推拿可以起到温养经脉、驱
寒解痉的作用。
4.滑利关节。关节错缝或素乱所造成的局部疼痛,功能障碍,通过施用推拿手法,使错缝或素乱得以矫正,从而
达到关节整复、滑利自如的目的。现代医学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对推拿手法的功效进行了科学研究与探论。认为推拿具有对各器官功能起双向调节的作用,即功能亢进的使之平稳,功能衰弱的使之提高,通过神经体液等因素,反射性地提高了人体的某些防御疾病的功能,促进淋巴循环和水肿的吸收,通过阻滞神经传导大脑皮层兴奋的优势,提高局部的痛阂;清除损伤局部肿胀而积聚的病理产物,解除肌肉痉挛,减缓因痉摩而引起组织缺血性疼痛的感觉而达到镇静止痛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促进肌肉或骨骼的正常代谢,增加肌肉中的糖含量,消除肌肉疲劳,提高肌力;清除脱落上皮,促进汗腺与皮脂腺的分泌,改善皮肤营养。
推拿手法几乎均有补泻的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是通过不同的操作方法来达到的。现简述如下;1轻重补泻法,较轻刺激的推拿手法称为补法,手法轻柔,持续时间长。反之,重刺激的推拿手法称为泻法,手法重而强,持续时间短。2缓急补泻法:急推为泻,缓推为补。3旋转补泻法;如顺结肠推为泻,逆结肠推为补。④迎随补泻法:手法顺着经脉走向进行推拿为补,逆着经脉走向推拿为泻。手法推向心脏方向的为补,远离心脏方向的为泻。⑤平补平泻法:又称调法,是指推拿时均匀提按,一来一回,轻重并用,迎随兼施,或逆时针旋转圈数与顺时针旋转圈数相等的手法。
推拿须知
在临床上为了获得更好的推拿效果,以及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所以必须严格掌握推拿的适应范围,禁忌,注意事项,体位及其基本要求,
一、推拿的适应范围
一般地说,推拿多用于外伤性疾病、慢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但对某些急性疾病也有较好疗效,其治疗范围极为广泛。
1.伤科,各种扭挫伤,关节脱位,筋肉损伤,胸胁岔气,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风寒湿痹症,骨折后.遗症等。
2.内科:头痛、失眠、胃下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便秘等。3.妇科:痛经,经量过多,盆腔炎等。
4.儿科:腹泻,呕吐,积,食滞,便秘等。
5. 五官科、鼻炎、鼻紐等。
二、推拿的禁忌症
1.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
2.急性传染病,如肝炎、肺结核。
3.孕妇,尤其禁止腹部推拿。
4.各种恶性肿瘤的局部及脓毒血症。
5.大量出血症,特别是有出血性素质的人或推拿后可能引起出血的疾病。
6.烫伤,皮肤溃疡处,骨折早期,截瘫初期等。
7。病情危重者。
三、推象的注意事项
1.除少数手法如擦、推、掐等,直接接触病人皮肤进行操作外,其他手法在治疗时一般均用推拿巾覆盖被施于手法的部位。
2.推拿前要让病人处于最合适的体位,放松肌肉,消除紧张,以便操作顺利、持久。
3.术者手要保持清洁,修剪指甲,施行手法时将双手搓热再进行治疗。
4.术者在治疗过程中,要严肃认真,精神专一,不能边操作边谈笑。
5.初次治疗手法宜轻。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随时调整手法,以防止意外发生。
6、推拿治疗第一次后,部分病人会感到推拿部位疫痛不适,也属正常现象;待第二次、第三次后,局部不适逐渐减轻消失,反而感到轻松舒适。因此,病人第一次推拿后切不可因有不适感而中止治疗。
7.每次推拿一般为15~3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7~10次为一个疗程,两疗程之间应间隔3~5天。
四、推拿时的体位
选择体位时应使患者处于舒适、安全,肢体肌肉尽量放松,术者发力自如,操作方便为好。
1.病人体位:①仰卧位;仰面朝天,两下肢伸直,上肢自然置于身体两旁,或根据需要令一侧上肢或下肢外展,内收、高举、屈曲等。②俯卧位:背面朝天,两下肢仲直,上肢自然置于身体两旁,或屈肘上置于头部两侧;或根据治疗需要,令一侧上肢或下肢后伸、外展、屈曲等。3侧卧位:面朝左或右,两下肢自然屈曲或一屈一伸,在上的一侧上肢自然伸直,置于身体上,靠床面侧的上肢前屈,置于床面或枕头
上。④端坐位:端正而坐,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双脚与地面平行,两上肢自然下垂,两手置于两膝上。⑤俯坐位:端正而坐,上身前倾,两肘屈曲置于膝上。
2.操作者体位:一般除胸腹部操作多取坐位(头面部操作有时也取坐位)外,常取站立位操作。另外,操作者体位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位而定。
五、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
手法是推拿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手法的熟练程度与否,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故对手法的掌握与应用,必须做到:
1.持久有效;即指每一手法的应用都要持续一定的时间,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方可变换其它手法。
2.柔和有力:即指手法在应用时必须柔和,在此基础上逐渐用力。至于力量大小,则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操作的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定。总之,要使病人不感到过分的疼痛或有舒服感最好。
8.均匀一致:即指手法在应用中要有一定的节律性,不可快慢不定,轻重不一。
4.沉稳深透,即指手法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病变部位,并在此处平稳持久的用力。
总之,对于手法的学习和掌握,除需长期苦练与临床运用外,还须坚持练功。这样才能使手法能够达到基本要求,
在治疗中取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小说《实用推拿》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